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其特点主要是结肠和直肠的黏膜及黏膜下层发生炎症,病程漫长且常反复发作。
一、病因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微生态环境变化等。有家族遗传史、长期吸烟者和高脂饮食者更易发病。
二、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多样,主要包括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腹泻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患者可能排出含有血、脓和黏液的粪便。腹痛多为阵发性结肠痉挛性疼痛,排便后可获缓解。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体重减轻、里急后重、呕吐等症状。在疾病活动期,患者腹部检查时结肠部位常有触痛。
三、类型与病变范围
根据病变范围,溃疡性结肠炎可分为直肠型、左半结肠型、广范结肠型。不同类型的溃疡性结肠炎在症状和治疗上有所不同。
四、检查与诊断
诊断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病史、体格检查结果以及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粪便检查、血液检查等结果。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可以观察到结肠黏膜的充血、水肿、溃疡等病变。
五、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皮质类固醇、免疫调节剂以及生物制剂等,其中,生物制剂作为新型治疗药物,近年来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药物治疗
•氨基水杨酸制剂:如美沙拉嗪,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基础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症状。
•皮质类固醇:如泼尼松,对于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皮质类固醇进行短期治疗。
•免疫调节剂: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可用于维持治疗,减少复发。但需注意其副作用,如骨髓抑制、感染等。
2、生物制剂治疗
1. 生物制剂种类与机制
o维得利珠单抗:一种人源化单抗药物,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化及增殖,减少炎症因子释放,从而减轻肠道黏膜损伤。它通常适用于成人患有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且对传统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
o英夫利昔单抗:一种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的药物,通过抑制TNF的活性来减轻肠道炎症反应。
2.生物制剂的使用情况
o适应症:生物制剂通常适用于成人患有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且对传统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
o给药方式:生物制剂通常以静脉输注的方式给药,具体剂量和给药频率需根据患者的体重、疾病严重程度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o疗效与安全性:生物制剂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然而,部分患者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如过敏、感染、肝脏损害等。因此,在使用生物制剂期间,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并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不适症状。
使用生物制剂(如维得利珠单抗和英夫利昔单抗)时,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如排除结核、肝炎等感染性疾病,因为生物制剂可能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
•在使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输液反应、血液系统异常、消化系统反应等,并及时告知医生。
定期进行复查和评估,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持续恶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通常涉及切除病变部分的结肠,有时可能需要进行造瘘术。
4、中医疗法
中药灌肠、针灸等中医疗法也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和调整机体功能。但需注意,中医疗法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六、预防与复发
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均衡饮食尤其重要,患者应避免已知可能触发症状的食物,如辛辣、油腻食物,并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新鲜水果、蔬菜和全谷物。此外,定期体检和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的并发症也是预防该病的关键。对于已确诊的患者,应长期坚持用药以维持治疗并预防复发。
总之,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其病因复杂且病程漫长。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控制病情并预防复发。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制定,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