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溶解阴道炎(CV)是一种因阴道内源性乳酸杆菌过度增殖,导致局部环境酸性过强,造成阴道上皮细胞溶解并引起外阴瘙痒、灼痛和性交痛等临床症状的阴道炎症。因其症状与念珠菌性阴道炎高度相似,常导致误诊和不当的治疗。

一、病因
正常情况下在健康阴道微环境中,乳酸杆菌是优势菌群,通过代谢上皮细胞糖原产生乳酸,维持正常的阴道微生态平衡。在CV状态下,某些特定种类的乳酸杆菌(如卷曲乳酸杆菌)数量异常增多,破坏了菌群的多样性平衡,过度增殖的乳酸杆菌产生过量乳酸,使阴道pH值显著降低,通常低于4.0,严重时可降至3.5以下,而异常的酸性环境会破坏阴道鳞状上皮细胞的细胞间连接和细胞膜完整性,导致细胞溶解、破裂,释放出细胞内容物,进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二、常见临床症状:
外阴瘙痒与灼痛:程度通常较为剧烈,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
阴道分泌物增多:典型表现为白色、浓稠、均匀的非腥味分泌物,形态类似奶酪或糊状。
性交困难:由于阴道黏膜存在刺激性炎症,可能导致性交痛。
症状的周期性:症状常在月经前黄体期加重。这与黄体期孕激素水平升高,阴道上皮细胞糖原含量增加,从而为乳酸杆菌提供了更充足的底物有关。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关键在于精确区分
CV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详细的病史询问、规范的体格检查以及至关重要的阴道分泌物显微镜检查。
诊断流程:
病史询问要点:
症状与月经周期的关联性。
既往阴道炎诊断史及治疗反应,特别是抗真菌药物的疗效。
个人护理习惯,如是否频繁使用益生菌、进行阴道灌洗等。
实验室检查核心——显微镜检查:
取阴道分泌物制作生理盐水湿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CV的典型镜下表现:
视野中可见大量乳酸杆菌,形态密集,几乎呈“纯培养”状态,其他细菌种类稀少。
可见上皮细胞溶解迹象,如细胞边界模糊、胞质逸出、细胞核裸露(裸核)。
关键排除项:未发现念珠菌的假菌丝或孢子,也未发现线索细胞或活动的滴虫。

阴道pH值测定:
CV患者的阴道pH值通常稳定在4.0以下。
鉴别诊断表:
项目 | 细胞溶解阴道病(CV) | 念珠菌性阴道炎(VVC) | 细菌性阴道病(BV) |
病因 | 菌群失调(乳酸杆菌过度增殖) | 真菌感染(念珠菌过度生长) | 菌群失调(乳酸杆菌减少,厌氧菌增多) |
主要 症状 | 剧烈瘙痒、灼痛 | 剧烈瘙痒、灼痛、排尿痛 | 鱼腥味分泌物,瘙痒较轻 |
分泌物特点 | 白色、浓稠、无味/微酸 | 白色、豆腐渣/凝乳状 | 灰白/稀薄、鱼腥味 |
pH值 | <4.0 | 正常(4.0-4.5) | >4.5 |
显微镜检查 | 大量乳酸杆菌,细胞溶解碎片,无真菌 | 可见念珠菌假菌丝/孢子 | 线索细胞,乳酸杆菌稀少 |
四、治疗与管理策略
CV的治疗原则是调节阴道pH值,恢复微生态平衡,而非使用抗微生物药物。
纠正诱发因素:
立即停止所有形式的乳酸杆菌益生菌(口服及阴道用)补充。
杜绝阴道灌洗行为。
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治疗:
坐浴:1升温水中加入30-60克小苏打溶解后进行坐浴,每周2-3次。
疗程:症状缓解后即可停止,通常不需要长期维持治疗。
作用机制:利用碳酸氢钠的弱碱性,中和阴道内过量的乳酸,缓解对上皮细胞的刺激。
注意事项:
目前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生素来减少乳酸杆菌,因其可能导致更复杂的菌群紊乱。
治疗应在获得明确诊断后进行。
五、 结论
细胞溶解阴道病是阴道微生态研究深入后逐渐被认知的一种重要病症。提高对其的认识,对于避免在“复发性念珠菌病”的诊疗误区中徘徊不前至关重要。对于抗真菌治疗无效的“阴道炎”患者,临床医生应考虑CV的可能性,并通过简单的显微镜检查进行鉴别,从而为患者提供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