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心肌病?
我们可以把心脏想象成一个由特殊肌肉(心肌)构成的、持续工作的动力泵。它的任务是通过收缩和舒张,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心肌病,顾名思义,就是“心肌”本身发生了功能或结构改变。
这种改变不一定由高血压、冠心病或心脏瓣膜病等直接引起,而是心肌本身出现结构和功能异常。其结果可能导致心脏泵血效率有所下降。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健康的心脏像一个弹性良好、收缩有力的皮球;而心肌病的心脏,可能像一个过度拉伸、收缩力减弱的皮球(扩张型),或是一个室壁异常增厚、心腔变小的皮球(肥厚型),也可能像一个舒张受限、顺应性下降的皮球(限制型)。
二、 心肌病的主要类型包括哪些?
根据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不同,心肌病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扩张型心肌病:表现为“心腔扩大,心肌变薄”,类似一个过度拉伸后弹性下降的气球。
左心室明显扩大,心肌收缩力减弱,泵血功能下降,可能出现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这是较常见的心肌病类型。
肥厚型心肌病:表现为“心肌肥厚,心腔变小”,如同墙壁增厚、房间空间被挤压。
心肌(尤其是左心室)异常增厚,心脏舒张功能受限,血液流出可能受阻,患者可能出现胸痛、晕厥等症状。该类型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限制型心肌病:表现为“心肌变硬,舒张受限”,类似一个僵硬、舒张不畅的泵。
心肌因异常物质浸润或纤维化而变得僵硬,影响心脏在舒张期充分充盈,导致全身供血不足。此类较为少见。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表现为“右心室心肌被脂肪或纤维组织替代”。
右心室心肌逐渐被脂肪和纤维组织取代,易引发室性心律失常,也具有遗传性。
三、 为什么会得心肌病?
病因较为复杂,可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因素。
遗传因素:是部分心肌病(如肥厚型和致心律失常型)的常见原因。
病毒感染:部分病毒性心肌炎可能迁延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
长期毒性暴露:如长期饮酒、某些药物或重金属接触。
免疫系统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心脏。
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等。
围产期因素:部分女性在妊娠末期或产后出现“围产期心肌病”。
特发性:部分患者经检查仍未能明确病因。
四、 常见症状:身体会发出哪些提示?
症状多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有关,表现为器官供血不足和液体潴留。
心力衰竭相关症状:
呼吸困难:早期见于活动后,严重时可于静息或平卧时出现。
疲劳乏力:轻微活动即感疲倦。
液体潴留:下肢浮肿、腹部胀满、体重短期内增加。
心律失常相关症状:
心悸:自觉心跳过快、过慢或不齐。
头晕、黑矇、昏厥:因脑供血不足引起,需引起重视。
其他症状:
胸痛,尤其在活动后出现。
食欲减退。
需要留意的是:早期心肌病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是在体检或其他就诊过程中被发现的。
五、 诊断与治疗:如何应对?
诊断方法:
心脏超声:为重要无创检查,可观察心脏结构及功能。
心电图:了解心律及心肌情况。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捕捉日常心律变化。
心脏磁共振:更精确评估心脏结构与组织特性。
血液检查:如BNP或NT-proBNP,辅助评估心功能。
基因检测:对有家族史的患者有帮助。
治疗与管理:目标是改善症状、延缓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及预防并发症。
低盐饮食,限制液体摄入。
戒烟限酒。
在医生指导下适度运动。
每日监测体重,注意症状变化。
接种疫苗,预防感染。
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用于药物效果不佳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心脏移植适用于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可用于预防恶性心律失常。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有助于改善心脏收缩协调性。
针对心力衰竭,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
利尿剂有助于缓解水肿和呼吸困难。
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控制心律异常。
药物治疗
器械与介入治疗
手术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总之,心肌病是一组病因多样、表现各异的心肌疾病。虽然目前多数类型尚不能完全根治,但通过早期识别、规范治疗和合理的生活方式管理,大多数患者可以控制病情,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实现长期带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