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AID)诊断与鉴别诊断、病情监测与疗效观察、病程转归与预后判断及疾病预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AID的发病多因遗传、激素、感染、药物、紫外线、组织损伤等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原因引起。抗体种类繁多,生物学性复杂。同一种疾病可出现多种抗体组合,同一个抗体在不同的疾病中都会出现,致病效应也不尽相同。而同一个指标,因不同的实验室、不同的试剂厂家、不同的检测方法、甚至同一试剂不同批次,都可能造成结果的不一致。因此选择合适的自免抗体指标,用于疾病的诊疗,并给患者做出合理的解读,无论对临床医生还是对于检验人员,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做好自身抗体规范化的检测和应用,不断提升自免抗体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临床检测中的规范化
自身抗体检测的规范化,在实验诊断领域中已经不断被强调,规范化的目的在于对正确的患者在正确的时间选择正确的检测项目,以正确的形式提供正确的检测结果,提供正确的解释及正确的建议[3]。这也正是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要求实验室的检测的前、中、后全流程的质量管理。
检验前:医生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疾病分类、诊断及诊疗标准,参考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范围,选择合理的自身抗体检测项目。患者尽可能的在固定的时间点进行空腹采血。采集后的标本及时送至检验中心,进入检测流程。
检验中:检验中心做好检测质量管理,从仪器的校准到试剂的性能验证,从室内质控监测到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从检测人员的资质水平到结果的审核发布,每个环节做好标准化操作和监督。
检验后:做好结果的解读,对一些特殊的结果,必要时给与补充实验和合理化的建议,做好与临床沟通,和临床一起为患者提供合个体化的复检方案。
常用的自免抗体的规范化检测
1. 抗核抗体(ANA)检测的规范化:ANA是以真核细胞的各种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总称。ANA多应用于疑似AID患者,尤其多器官受累(非器官特异性)的AID患者,以及高危人群的健康体检筛查。如育龄期女性、AID患者的直系亲属、处于易诱发AID的环境及免疫功能异常者等[3]。ANA可先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进行筛查,若结果阳性,需进一步针对靶抗原进行检测。当临床高度怀疑AID疾病时,无论ANA总抗体结果如何,都应进行靶抗原的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作为长期检测指标时,建议在固定的检测机构进行,便于观察结果的连续性变化。IIF中的荧光模型对进行下一步针对靶抗原的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并非完全一致,不能仅从荧光模型来推断靶抗原的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存在与否。不推荐使用ANA滴度(量值)的变化来反映AID的活动性及疗效反应性。
2.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检测的规范化: ANCA是以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胞质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作为小血管炎的生物标志物,主要存在于ANCA相关血管炎(AAV)的患者中,对临床疑似AAV的患者检测,采用IIF-ANCA联合抗MPO抗体、抗PR3抗体检测。对其他 ANCA相关疾病患者,建议在IIF-ANCA检测结果阳性后,再针对各种靶抗原的ANCA特异性自身抗体进行检测。临床定量检测抗MPO抗体和抗PR3抗体,建议选择同一厂家的定量检测试剂动态观察。
3.抗磷脂抗体(aPLs)检测的规范化:aPLs是一组以磷脂和/或磷脂结合蛋白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总称。根据靶抗原的特性主要分为狼疮抗凝物(LA)、抗心磷脂(aCL)-IgG型抗体/IgM型抗体、抗B2糖蛋白I(β2GPI)-IgG型抗体/IgM型抗体。aCL抗体、抗β2GPI抗体的检测,使用血清标本,避免热灭活和反复冻融、溶血及脂血标本。通常检测aCL抗体、抗β2GPI抗体的IgG和IgM亚型,若结果阴性但临床疑诊APS时,进一步检测IgA亚型。aPLs阳性不仅见于APS患者,亦可出现在其他 AID、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某些药物使用后及部分健康人群[3]。接受华法林、肝素及新型口服抗凝剂治疗的患者可能出现LA假阳性,因此对其的LA检测结果,应谨慎解读。
4.类风湿关节炎(RA)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的规范化:RA相关自身抗体,主要包括类风湿因子(RF)、抗瓜氨酸类蛋白抗体(ACPA)及其他自身抗体,其中RF和ACPA已纳入RA的分类标准,主要用于RA筛查及诊断,同样在RA预后与治疗中起重要作用。RA相关自身抗体的实验室检测,通常使用血清标本,RF以检测IgM型为主,ACPA以检测IgG型为主。虽然RF、ACPA已有标准物质,但由于不同厂家试剂针对的抗原表位、抗原固定方法及检测技术等不同,不同厂家的检测结果有所差别[2]。因此,对RA患者病情监测时,建议选择同一厂家的定量检测试剂进行动态观察。RF、ACPA阳性亦可见于其他 AID,阳性结果不能独立作为确诊的依据,而应根据相关临床诊治指南,结合患者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5.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的规范化: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相关自身抗体、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相关自身抗体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相关自身抗体等。主要用于疾病的诊断与分类,亦有助于重叠综合征的诊断。IIF检测 AILD相关自身抗体操作准确性与试剂、设备、实验人员操作和结果判读等因素有关,多应用于靶抗原不确定时的检测。针对靶抗原明确的自身抗体,多采用实验操作简单、快速、易自动化、重复性好的检测方法进行复检。AILD相关自身抗体不仅存在于AILD患者中,亦可出现在AILD无症状者的临床前期,以及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癌及非肝脏疾病 CA等患者中,故AILD相关抗体阴性时,也不能完全排除 AILD[3]。需根据临床指正动态观察。
随着自身抗体检测的技术进步及其临床应用的推广,不断提升自身抗体的规范化检测, 临床诊疗的规范化,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测,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是临床医生和患者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钱嘉航、任军、贾凌云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自身抗体概述[J].中国免疫学杂志 ,2022.38:2152-2157
[2]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自身抗体检测专业委员会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 2021.60(6):516-520
[3]周仁芳、何敏、杨滨等 自身抗体检测的规范化及实践[J].中国内科杂志 ,2023.62(4):356-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