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豫中南地区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科普

「科普」脑出血术后康复难?家属这样参与,帮患者少走弯路

来自: 神经外科二病区 吴琼 时间:2025-11-24 点击率:

  康复路上的“两难困境”

  张先生突发脑出血术后,左侧肢体没了力气,说话也含糊不清。住院时,有医生护士指导康复训练,肢体活动和语言能力慢慢有了起色。可出院回家后,问题来了:妻子李女士看着丈夫想抬手却抬不起来,想说话又说不连贯,急得团团转,却不知道该怎么帮着训练——用力轻了没效果,用力重了怕伤着他;引导说话时,丈夫答不上来就烦躁,训练常常半途而废。

  这是很多脑出血患者家属都会遇到的难题:医院里的康复训练有章法,可回到家,家属没了专业指导,想帮忙却找不对方法,要么盲目训练白费功夫,要么因为担心风险不敢下手,眼睁睁看着患者错过术后3-6个月的康复黄金期。

  想帮衬却“找不准方向”

  家属们的心意毋庸置疑,可实际参与康复时,总会陷入各种矛盾:想让患者多训练快点恢复,又怕训练不当导致二次伤害;想模仿医院的训练方法,却记不全动作要领;看到患者进步慢就焦虑,反而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甚至让患者抵触训练。

  更让人头疼的是,很多家属不知道怎么判断训练效果——是看患者能抬多久胳膊,还是看说话是否更清晰?训练强度该怎么调整?出现哪些情况需要暂停训练?这些问题没答案,家属的参与就成了“瞎忙活”,不仅帮不上忙,还可能拖慢康复进度。

  家属到底该怎么科学参与康复?

  其实,家属不是“外人”,而是患者康复路上最关键的“盟友”。但关键在于,要找对方法、用对力气,既不越位代替专业治疗,也不缺位错过康复时机。那么,家属该如何系统学习康复技巧,怎么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如何判断训练效果并及时调整,又该怎么避免训练中的风险?

  四步走,做患者的“专业陪练”

  1. 先学方法:跟着专业指导“照猫画虎”

  康复前,一定要在医院里跟着医生、护士学透基础技巧,比如帮患者活动关节时,要顺着肢体自然方向慢慢动,力度以患者不疼为宜,千万别硬拽;引导说话时,从“爸爸”“妈妈”“吃饭”等简单词语开始,患者说不出来时,别急着打断,可放慢语速重复提示。

  建议用手机拍下医护示范的动作视频,回家后对照练习,还可以记下医护强调的注意事项(比如每次训练时长、动作要点),不确定的地方及时通过电话或复诊时咨询,别凭感觉操作。

  2. 制定计划: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

  和医护人员一起,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制定每日康复计划:术后初期(1-2周),以简单的肢体活动、翻身拍背、发音练习为主,每天3次,每次10-15分钟;恢复1个月后,可逐渐增加训练难度,比如加入握物训练(握杯子、握笔)、坐姿练习,时长延长到每次20-30分钟。

  记住“量力而行”,比如患者还没法坐稳,就别强迫站立;肢体活动时只要出现疼痛,就立即停止,千万别为了“快点好”而超负荷训练。

  3. 评估效果:关注细节,看见小进步

  不用追求“立竿见影”,可以通过这些细节判断康复效果:比如患者原来胳膊抬不起来,现在能抬到胸前了;原来只能发出单音节,现在能说简单句子了;原来吃饭需要喂,现在能自己拿勺子了——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进步。

  建议每周记录1次患者的状态,比如“本周能独立坐稳5分钟”“能清晰说3个词语”,复诊时带给医护人员,方便调整后续训练方案。

  4. 规避风险:警惕异常,及时求助

  训练时一定要全程陪同,做好安全防护:地面铺防滑垫,训练肢体时有人搀扶,避免摔倒;如果患者出现头晕、胸闷、肢体肿胀或疼痛加剧等情况,立即停止训练,及时联系医生。

  另外,要多关注患者的情绪,进步慢时多鼓励,比如“今天比昨天多抬了3秒,已经很棒了”,别指责、不催促,让患者在轻松的氛围中配合训练。

  脑出血术后康复,不是患者一个人的战斗,家属的科学参与就是最好的“康复助力”。不用觉得康复是“专业难题”,只要跟着医护指导,一步一个脚印做好陪伴和训练,就能帮患者更快恢复肢体功能、重拾生活自理能力。

您可能还要了解这些
预约挂号 门诊出诊 特色医疗 检验查询 病案复印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