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豫中南地区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新闻

「科普」从“心”治“胃”:当您的胃肠被焦虑绑架

来自: 消化内科 时间:2025-11-24 点击率:

  前几天,孙阿姨因为长期恶心呕吐前往医院,检查做了一堆,结果却显示胃肠“没有大问题”,最终发现根源在于长期的焦虑。孙阿姨感到困惑:“我明明是肠胃不舒服,怎么就成了心理问题呢?”其实痛苦是真实存在的,绝非“想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特别常见却又常被误解的疾病——功能性胃肠病,以及如何正确地面对它。

  什么是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指的是一组消化道功能紊乱的疾病,其特点是症状源于消化道功能异常,而非结构性或生化指标异常,通俗地说,就是去医院做了胃镜、肠镜、B超、血液检查等,都查不出明确的器官病变,但患者就是感觉非常不舒服,比如出现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感、嗳气(打嗝)、恶心、呕吐、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理解疾病的根源:“脑-肠轴”失灵了

  首先,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大脑和肠胃之间,有一条24小时不间断的热线电话,医学上称之为 “脑-肠轴”。

  正常情况下:大脑和肠胃友好交流。大脑说“放松,该消化食物了”,肠胃就平稳工作;肠胃说“吃饱了”,大脑就发出“满足”的信号。长期的焦虑、压力或情绪紧张情况下:这条“热线”出了故障。大脑不断向肠胃发送“警报!危险!紧张!”的错误信号,肠胃于是“不知所措”,功能发生紊乱,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反之,肠胃的不适也会沿着这条线路上报给大脑,加剧您的焦虑和担忧。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查不出器质病变,但症状却真实存在。您的胃肠,可能只是被您的“焦虑”情绪暂时绑架了。当然,功能性胃肠病的诱因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生理、心理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诱因,是有效管理和治疗的第一步。

  正确面对:打一场“身心”协同战。面对功能性胃肠病,我们需要双管齐下,既安抚“肠胃”,也安抚“心情”。

  安抚“受伤”的肠胃

  饮食调整,做肠胃的“好朋友”

  1. 规律进食,避免过饱:

  三餐定时:让肠胃形成稳定的工作节律。

  细嚼慢咽:每口饭咀嚼20-30次,减轻肠胃负担。

  七分饱:避免一次性摄入大量食物,导致胃内压力过高和肠道过度扩张。

  2. 识别并避开“触发器”:常见的有油腻、辛辣、生冷食物,以及咖啡因、酒精等。 另外也要留意自身反应,可以尝试写“饮食日记”,找到一吃就不舒服的食物,并暂时避开它们。 

  3. 尝试温和饮食:在症状发作期,多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烂面条、蒸蛋、香蕉等。

  4. 充足饮水:每天保证1.5-2升水的摄入,首选白开水。水分对软化粪便、促进肠道蠕动至关重要。规律生活,为肠胃建立“生物钟”

  5. 固定作息:尽量每天在同一时间吃饭、睡觉,帮助肠胃形成稳定的工作节律。

  6. 适度运动: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温和运动,能促进肠道蠕动,释放压力,是天然的“肠胃调节剂”。

  安抚“焦虑”的大脑

  1. 正视情绪,接纳自己

  请明白,“焦虑”不是您的错,也不是性格缺陷。它是一种需要被看见和管理的情绪状态,因为焦虑而导致身体不适,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像关心感冒发烧一样,关心自己的情绪健康。告诉自己:“我现在感到焦虑,这让我的胃不舒服了,我需要照顾一下自己。”

  2. 学习情绪“减速带”

  腹式深呼吸:在感到恶心、心慌时,尝试缓慢地用鼻子深吸气,感受腹部鼓起,再用嘴巴慢慢呼气。重复5-10次,能有效镇定神经系统。

  正念冥想:每天花10分钟,安静地坐着,只关注当下的呼吸和身体感受,不评判、不挣扎。这能帮助您从焦虑的思绪中抽离出来。

  3. 找到情绪的“出口”

  倾诉:多与家人、朋友沟通,把烦恼说出来。如果觉得难以启齿,写日记也是一个好方法。

  培养爱好:投入到一件能让您专注并感到快乐的事情中,如园艺、听戏、书法、编织等,是转移注意力、获得成就感的良方。

  4. 寻求专业帮助并坚持治疗

  信任您的医生:医生给您开的调节胃肠功能和神经功能的药物,请遵医嘱服用。它们能帮助打破“焦虑-不适-更焦虑”的恶性循环。

  心理咨询/治疗:如果自我调节困难,勇敢地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能教给您更专业、更系统的情绪管理技巧,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请记住,功能性胃肠病不是一个可怕的敌人,而是一个提醒您需要关爱自己的“信号灯”。它可能无法像感冒一样“药到病除”,但通过科学管理饮食、规律生活,尤其是学会与情绪和平共处,完全可以让症状大大减轻,甚至不再发作,重获生活的安宁与舒适。从今天起,请开始一场温柔的自我疗愈之旅吧,先照顾好“心”,“胃”自然就会舒服起来。

您可能还要了解这些
预约挂号 门诊出诊 特色医疗 检验查询 病案复印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