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钮祎朋
ICU是个沉重的话题。
ICU的大门也是医院见证最多焦灼的地方。
由于自己在ICU工作,一直想一个问题,普通人离ICU有多远?其实ICU离我们很远,又似乎很近。
离我们很远,是因为它很神秘,一般人对其一无所知。
离我们很近,是因为当我们日常生活有了比较严重的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形成潜在的ICU风险。
更重要的是,人值中年,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更应该规避这种潜在的ICU风险。记得好多年前,一位科室的哥哥讲过;人,一过30 岁,父母身体健康,孩子快乐成长,就是自己这个年纪最大的幸运。当时很不以为然,现在想起来,字字真知灼言。
所以, 为了弄清楚ICU,我将从以下三个问题开始讲述,让看见ICU,直面ICU,剖析它,理解它,并最终远离它。
ICU的前世今生:什么人会进ICU?
2.进了ICU,会经历什么?
3.如何避免住进ICU?
ICU的前世今生:什么人会进ICU?
ICU源于南丁格尔的一个想法,它最早的病人是战地伤员。1854年,英、法、土耳其联军与沙皇俄国在克里米亚开战。南丁格尔带领38名护士,为受伤士兵提供医疗护理。南丁格尔对“战场上的危重伤员”进行统一管理。每个夜晚,她都手执风灯巡视。伤病员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神”。
图:‘提灯女神’南丁格尔
在南丁格尔团队的护理下,半年时间内,英国伤兵死亡率从42%降到2.2%。1863年,南丁格尔在其《医院摘要》(Notes of Hospital)写道:“在一个常见的,即使是小的医院中,把病人安置在一间由手术室通出的小房间内,直至病人恢复或至少从手术的即时影响中解脱”。 这段话开启了ICU带来的医院革命。
ICU的第二批病人是外科术后患者。1929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Walter Edward Dandy创建了全球第一个神经外科ICU。这个外科ICU仅有3个床位,收治神经外科手术后的病人。
图: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
ICU的第三批病人是小儿麻痹症患者,病死率80%。 1950年,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在哥本哈根爆发,其威力不亚于如今的新冠疫情。麻醉医生Ibsen开创性地利用气管内插管的机械通气方式,应对患儿呼吸衰竭症,并把病死率降低到25%。
1953年,Ibsen医生建立了欧洲第一个ICU。
图:小儿麻痹症集中救治现场
ICU的第四批病人是高死亡率的院前病人,死亡率90%。美国的Peter Safar教授发现,90%的病人在到达医院之前,因为没有采用心肺复苏技术(CPR),病死在途中。“应该在第一时间拯救他们的心脏和大脑”。
1958年,Safar教授创建了美国第一个全天候运行的ICU。
图:CPR之父Peter Safar
1961年,Safar教授到匹兹堡大学任麻醉科主任。在此期间,他编写了全球第一部危重医学教材,并把重症医学列入医院教学课程。1970年,连同Safar教授在内的美国三位教授开始讨论CCM(Critical Care Medicine)这个概念,并在北美创立了SCCM协会,即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至此,现代医学意义上的重症医学正式起航了。
回顾ICU的发展史,您已经发现了,ICU涉及的医学科目多,而且很复杂。不过宗旨十分清晰:与死神赛跑,抢救生命!
ICU的收治对象是危重病人。
什么样的疾病属于危重疾病呢?怎么判断危重程度?像肿瘤病人晚期或病情不可逆的病人,ICU会收治吗?在《重症医学:规范·流程·实践》一书中,邱海波教授强调了一个关键词,叫作“ICU的肯定受益者”。也就是说,有救治希望的患者,能够通过ICU的监护和治疗,获得深度治疗的机会并转出的病人,是ICU的明确救治对象。这同大家过去对ICU的认识是不一样的。ICU既不治疗绝症,也不是临终关怀,它的本质是救命,而且救的是有希望的生命。
在看这一章之前,我知道,你们心目中的ICU是令人绝望的。但是你们发现没有?从ICU的概念萌生到现在,“希望”这个词总是和ICU关联在一起的。
2.进了ICU,会经历什么?
图:科室病人活动
ICU里的病人在经历什么?ICU的医生和护士是怎样工作的?他们又经历了什么?
在ICU里会经历什么?在ICU里会经历生死。
在ICU里,医护人员和家属一样,都希望病人快速早日的康复,但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因素,病情会有很大的波折。记得科室王医生管过一个病人,当时是脑出血术后来的科室,病情恢复也日渐好转,一天下午床旁护士突然发现瞳孔大了,紧急联系家属外出CT检查,出血的部位还有出血量都增加了,在家属的哀嚎声中,最后家里人决定出院回家。在ICU,家属不知道门里边的决然,家属经历的生死,其实我们医护人员也在经历,感同身受。
在ICU里会经历什么?在ICU里会经历痛苦。
在ICU里,门里门外的人都是痛苦的,门里的医生面对负责的病情费尽心力的抢救,门外的家属痛苦的等待着结果。科室曾经收治过一例心源性休克伴重症心肺衰竭的病人,在科室上的体外膜肺(VA-ECMO),主动脉球囊反博(IABP),最后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对于一个非医疗的人看到这三样也会感觉这个病人的严重程度,对于ICU外的家属而言,这三台机器同时上,意味着他们已经做好“人财两失”的准备。这个故事结尾不愿提及,因为结尾对于我们所有人都很痛苦
在ICU里会经历什么?在ICU里会经历起死回生。
今年一月份,一位重症肺炎的高龄老人转入科室,面对双肺几乎丧失功能的病情,家属跪地的期盼,我们拼死一搏,主管医生两周的彻夜坚守,床旁护士24小时不间断的照护,在入住科室21天后,我们和家属一起迎来了可以安全转出ICU的时机,这一刻家属是幸运的,我们也是开心的,起死回生在哪里都是值得庆贺的。从收治、抢救、稳定病情,再到离开,生死线上的挣扎与救援,让医护人员与其家属结成“同盟军”,形成如亲似友一般的连结。
在ICU里会经历什么?在ICU里会经历喜悦与爱。
ICU,是一个承载着病人及家属太多期待与希望的地方。正如在这段的开篇的图片,一位年轻的妈妈,在经历过过三次血浆置换,七天的连续肾脏替代疗法,输注红细胞54u,5个治疗量血小板,50u冷沉淀,超大量血浆(血浆置换+输注),换来了生的喜悦。这个病人我记得很清楚,是因为她在精神状态发生不好时,我们聊过好多次,直到恢复正常,总之通过各种可以采取的手段让她在ICU中顺利康复。图:科室病人康复后亲自送的锦旗
这里有生离死别,这里有痛苦,这里有起死回生,这里有爱和温暖,这里有希望,这里也有绝望。这里有冷冰冰的机器,这里有五颜六色的塑料管,这里有睡在走廊上的病人家属,这里有巴巴儿地张望的新生儿父母,这里有因为抑郁轻生的孩子,这里有掉眼泪的医生,这里还有为母亲下跪祈祷的儿子……
这里和你们想象的都不一样。
3.如何避免住进ICU?
在理解ICU这件事上,每个人的任务都不一样。
ICU医护人员的任务是尽力抢救,提升“好转”转出率。
丁香医生公众号公布了一个数据, ICU患者治愈好转转出ICU的患者80%左右,死亡率在10%左右,还有不到10%左右的选择放弃。所以,我们ICU医护人员的责任和任务就是尽力抢救,提升“好转”转出率。
ICU患者和家属的任务是积极配合治疗,相信医生。
中国的重症医学从1982年起步,第一代创业者是曾宪九教授和陈德昌教授。第二代群星灿烂,领军专家有刘大为、席修明、邱海波、杜斌、于凯江、管向东、陈德昌、林洪远、李维勤等教授。在这些先锋人物的带领下,中国的重症医护人员在应对SARS、汶川地震、禽流感、新冠疫情等公共突发事件时,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临床经验。理论知识夯实,临床经验丰富,培训体系完善,ICU学科飞速发展,中国的ICU医生是值得信任的,漯河市中心医院ICU的医生也是值得信任的。
作为普通人,如何避免住进ICU呢?
基于自己十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ICU理论知识,以及对ICU患者病历的总结,总结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虽然不能消除重疾的风险,但可尽早防治,减少发病机会或减轻严重程度。
年轻人:30岁-40岁建议每年一次的常规体检,而30岁以下的,可以每两年做一次。
中年人:这里指40岁到6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常规体检,关注心脑血管、肺、肝脏、胆囊等重要器官,以及血压、血糖等指标。
老年人:60岁以上的人群,建议每年做两次常规体检,检查项目由医生根据情况确定,重点关注心脑血管疾病、慢性病、脑卒中等。甚至体检的间隔时间可以在3-4个月左右做一次。
2.关注营养
营养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医学营养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是一门较新的学科,但在ICU病房中营养支持已经成为常规的医疗手段。而且合理均衡的营养可以提高人体预防疾病的能力,减少并发症,促进疾病的康复。所以,预防疾病,要从关注营养开始。
3.关注家中的敏感人群
敏感人群一般是指老人,小孩,孕产妇,慢性病疾病患者,肥胖者等。在科室住院的患者中,一半以上的患者来自这个人群。如果家庭中有这些人群,要额外关注他们的健康。
4.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生命是1,其余都是0。对于死亡,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对于活着,我们则有更多的选择。科室每到过节基本都会满床,有好些患者都是自身的原因进来,喝酒把自己喝进ICU的,慢性病人不注意疾病管理,小病变大病的,夫妻吵架,喝农药的···
对于这部分患者,家人们应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关注生命。
5.掌握基础的医学知识,学习优质的医学科普内容
医学常识应当从书本中学,实用靠谱。不过专业内容略生涩,术语多,普通人读起来费力。例如大家可以关注漯河市中心医院的公众号,每周都会定期推送健康科普知识,让大家看完以后就会知晓这个主题的基础的医学知识。还有前边我们提到的医学营养。我们需要掌握相关知识,但又害怕被错误的知识误导。我会推荐大家关注关注漯河市中心医院邓莹沛营养师的微信公众号,从而知晓健康常识,品味精彩人生。
最后,“时间停止,把生命留住”。这是我们ICU医护工作者的使命。我们带着这样的使命在ICU里与死神赛跑。在这扇门打开之前,你们对ICU充满了未知。也许这扇门打开之后,你们知道的依然是冰山一角。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它拉近了大家跟ICU之间的距离,ICU不再遥远,不再陌生。我们可以开始逐渐建立对ICU的理性认识,并延展到对生命的思考。
思想离ICU近一些,身体离ICU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