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婴幼儿群体里传染、发病最高的“手足口”病来势汹汹,各个医院的儿科门诊涌来不少就诊患儿。我院儿科三病区作为我市重症“手足口”病救治定点单位,已经开设专门的儿科发热门诊,及时接诊不同程度的“手足口”病患儿。
今年“手足口”病 呈现多样性
5月24日上午,儿科发热门诊,排队等待就诊的家长已经站到诊室门外。坐诊的儿科三病区副主任韩传映正给一名幼儿进行检查。“从孩子的四肢、臀部和嘴巴周围,能看到多数大小不一的疱疹,口腔内有溃疡,基本可以确定孩子患上‘手足口’病。”随后,韩传映开具了相关化验单,以便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情况。
“医生,孩子这两天反复发烧,但看着不像是‘手足口’病,但还是不放心,您给确诊一下。”一位家长抱着孩子急匆匆地走进诊室询问。韩传映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孩子的四肢没有明显的疱疹、丘疹出现,仔细查看幼儿手指缝、指肚和臀部能发现个别针尖大凸起的红点,口腔内有溃疡。“这个孩子身上疱疹、皮疹等症状都不明显,而往往这种没有明显皮疹的‘手足口’病患儿,容易被家长忽视而被当作普通发烧对待,这样可能会耽误治疗发展成重症‘手足口’病。”韩传映说。
儿科三病区今年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数量明显比去年多,一天之内发热门诊的门诊量可达近百人。在去年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中,大多是以四肢出现皮疹为主,症状比较典型。而今年的“手足口”病患儿则是疱疹型、皮损型患儿较多,患儿的嘴唇周围和手指背侧都出现数目不定的水疱,其中因水疱瘙痒、抓挠破裂导致的皮损型患儿若损伤处护理不当,容易发生感染。另外,没有明显的“手足口”病典型症状表现的患儿也占一小部分。
“我们推断可能是感染结构出现改变,由于目前发展为危重症的患儿较少,家长不必过于紧张和担心。”韩传映说。
病情变化不一 家长别大意
据了解,“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感染源为疱疹液、咽喉分泌物、粪便污染的手、玩具等,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其中3岁以下的幼儿发病率最高。在韩传映坐诊期间,有些患儿身上、嘴巴周围起满疱疹,看似情况非常严重,但从检查结果和孩子日常精神状态来看,其实并无大碍。反倒是一些疱疹等症状不明显的孩子,往往需要家长多关注留意。
“在近几天接诊的百余名患儿中,不少家长都因孩子初期‘手足口’病症状不明显,把高烧当作普通感冒治疗,在诊所进行打针、灌肠。治疗几次发现孩子高烧反复不退后,才到医院就诊。”韩传映表示,对每位来就诊的家长都再三叮嘱不要灌肠,不单单是担心灌肠所用的药物中可能含有激素影响孩子健康,而是灌肠后孩子的高烧症状暂时减退,会掩盖“手足口”病的特征,容易误导医生和家长,导致孩子发展成重症“手足口”病。
提及不少家长担心的重症“手足口”病,儿科三病区医护人员表示,只有个别幼儿因自身抵抗能力弱,“手足口”病情会进展迅速,在发病的1至5天内容易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等危重病情,需进入重症监护室观察治疗。大部分及时就诊的患儿,基本在1周内都能痊愈。对于不严重的“手足口”病患儿,医护人员叮嘱家长遵从医嘱按时喂药,时刻留意孩子的呼吸、精神等变化,如果出现惊厥、精神差、肢体抖动等特殊症状应及时送到医院救治。
优化防治预案 全力做好救治
“手足口”病在一年四季均可见到,根据我市当地的季节气候情况,多发期出现在每年的4月至8月。由于其传播速度非常快,可以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面积儿童感染,一直引起院领导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院儿科专门成立了“手足口”病区,凭借配备先进的诊疗设备、丰富的医疗经验,为成功防治“手足口”尤其是重症“手足口”提供雄厚的技术保障。
为让患儿得到更好的治疗,儿科三病区在年初就提早优化紧急预案,检查配齐相关医疗器具及常用耗材,并进行全面整理、消毒。据了解,科室目前配备了15台呼吸机和全自动震动除痰机,保障患儿正常使用,开展了有创动脉血压的监测,提前借调其他儿科科室中具有丰富经验的医护人员补充到科室医护队伍中,开通了危重症患儿绿色通道。
区内设病房与重症监护室,把患儿的治疗和抢救衔接在一起,一旦有患儿病情出现变化,医护人员不出病区就能及时进行急救。5月10日,一名1岁10个月的幼儿因“手足口”病发现不及时、发展较快,送进该院时已出现下肢瘫痪的症状,被确诊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神经元性肺水肿后立即送进监护室进行抢救,经过科室医护人员连续多日的密切观测和治疗,患儿于5月24日顺利出院。
在防治“手足口”病的过程中,儿科医护人员积累了丰富经验,每年都根据病情发展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各项防治措施,推动科室救治水平快速提高,用专业医疗技术和精心护理,保障每位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