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病毒家族中的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病毒71型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这种疾病的潜伏期约2~7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和口腔、手足部位出现皮疹。一般没有前驱症状,突然发病。孩子发病的初期症状是发热,体温38~39℃,热程为2至7天不等,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发热1~2天后出现小疱疹,好发部位为手心、足心、口腔黏膜、肛周,少数患儿波及四肢及臀部,躯干部极少。口腔疱疹可发生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及咽、舌和牙龈处,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口腔溃疡可引起患儿口腔和咽喉疼痛,影响孩子的食欲,较小的孩子表现为哭闹、拒食、流口水。手和脚上的疱疹多出现在手掌、脚掌和手指、脚趾间的皮肤上,有时肘部、整个下肢甚至到臀部周围都可出现。疱疹最初为米粒大小的红疹,很快在红疹的顶部形成小水疱。这些水疱疹的形态比水痘疱疹小,尤其肠病毒71型的疹子更小,需仔细观察才会注意到;水疱的壁很薄,大多不痒,也不会结痂。
手足口病可以致命吗?
小儿手足口病虽不是什么危重疾病,多数患儿可在1周左右自愈。但有时也可以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心肌炎、脑炎或脑膜炎、肺炎、肺水肿、脊髓灰质炎样肢体瘫痪、过敏性紫癜等,多发生于发病后2~5天,如不及时治疗,可能致命。尽管这样的重症病例只占几千分之一,死亡率极低,仅十万分之一或几万分之一,但该病极易传播,常常在儿童集中的托幼机构中引起大流行。1998年台湾最严重的一次手足口病流行中,大约有100万~200万人被感染,129106人发病,405人为重症,造成78人死亡,80%死于肺水肿与肺出血,从大部分死亡病例中分离出來的肠病毒是肠病毒71型。
手足口病是怎样传播和流行的?
手足口病多见4岁以内幼儿,年长儿及成人也感染,但一般症状较轻,或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流行的高峰期是春夏和夏秋季。一般疫情3月份逐渐上升,5月底至6月中达高峰,以后缓慢下降,到9月开学后,再次出现流行高峰,10月以后发病者逐渐减少。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主要在肠道内繁殖,随粪便排出体外,粪便排泄病毒可持续6~8周;初次感染后1~3周内呼吸道可分离出肠病毒;另外,皮疹破溃后的分泌物或出血性结膜炎的眼睛分泌物也具有传染性。所以,手足口病的传染期很长,从发病前几天一直到病后6~8周,但一般在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病人的口鼻分泌物、粪便等通过胃肠道感染,也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
得了手足口病怎么办?
对于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绝大多数轻症患者不用住院,经过对症治疗和护理可获痊愈。家长要鼓励孩子多饮水,多休息。用冷开水漱口,保持患儿口腔内清洁。进食应注意多给予凉稀饭、牛奶、豆花、蛋羹等。体温较高的孩子可适当降低室温,或采用温水拭浴等物理降温方法,体温过高者可用少量退烧药。如果孩子出现不吃不喝,尿少色深、哭时沒有眼泪、口腔黏膜干燥等脱水现象时,可以到医院打点滴补液治疗。若家长发现孩子高烧不退、嗜睡不安、严重呕吐、意识不清或抽搐、严重咳嗽、呼吸急促等,应立即到医院治疗。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手足口病,预防的方法主要是勤洗手,不要让孩子吃手或啃咬玩具,不与別人共用毛巾、牙刷、手帕和餐具,避免病从口入。在集体托儿单位,要经常对儿童玩具进行消毒,注意饮食卫生。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怕热,如果加热到60~85℃,1分钟就死亡,因此,儿童用过的餐具可用煮沸消毒。甲醛或含氯的消毒剂可使之失去活性,故儿童玩具可以通过清洗或使用上述消毒剂消毒,游泳池加些氯化物可有效防止手足口病传播。另外,紫外线也可杀死肠病毒,儿童的被褥可经紫外线照射消毒。在流行期间,家长要少带孩子去人多的公共场所,注意室内通风,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鼓励母乳喂养,加强营养,多饮水,经常参加室外活动,提高孩子的抵抗力。孩子的被褥和衣服要保持清洁和干燥,经常在阳光下晾晒。病孩应该在家隔离休息,避免传染给其他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