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心医院大儿科主任、主任医师郭晓燕坐诊中
■文/图 本报记者 杨淇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手足口”病为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据了解,目前我市“手足口”病已进入高发期。结合往年疫情和“手足口”病自身流行规律,今年“手足口”病发病率将维持较高水平,但重症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
为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的临床管理,降低重症“手足口”病发病率,有效推进“手足口”病规范诊疗和宣传贯彻工作,市中心医院作为儿童手足口病重症救治定点单位,从2009年至今,医院儿科专门设置有“手足口”病区,有效应对“手足口”病高发期到来。
较往年 重症病例减少
采访中,市中心医院大儿科主任、主任医师郭晓燕表示,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亦可感染。
生活中,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儿童春夏流行病中最常见的两种病,一个是‘手足口’病,另一个是疱疹性咽峡炎。”郭晓燕说,小儿疾病一般都有季节性特点,今年4至7月份为“手足口”病高发期。今年“手足口”病例数虽较去年增多,但重症病例不多见,市民不必过度恐慌。
郭晓燕告诉记者,重症病例下降原因有两点,一是多数孩子开始接种EV71手足口病疫苗;另外,大家对“手足口”病认识了解越来越全面,预防措施到位。“今年,重症病例数比2016年及之前明显下降,用呼吸机治疗的患儿并不多。”郭晓燕说。
专病专治 迎战疫情高峰
“手足口”病发病率间隔两三年会出现一个小高峰,据了解,2009年到现在,中间出现过几个小高峰,今年会有一个新的高峰。
对于今年“手足口”病高发期,市中心医院和往年一样,举全院之力,加强人员、医资保障,确保大疫无大灾。
今年3月份,市中心医院儿三科提早优化紧急预案,检测相关医疗器具,并进行全面清洁、消毒。记者了解到,目前,科室配备15台呼吸机、全自动震动除痰机、低温治疗仪、输液泵,心电监护仪等。针对“手足口”病,和往年一样推行规范化治疗,医院设立有专门应急预案,针对患儿病情的轻重采取相应的救治方案。“市卫计委和医院领导对此也高度重视,全力有效应对‘手足口’病高发期的到来。”郭晓燕说。
预防措施争取做到位
在“手足口”病高发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
郭晓燕表示,平时生活中,儿童应勤洗手、不喝生水、勿食生冷食物,儿童的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同时,避免儿童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
接种疫苗也是预防的关键。EV71“手足口”病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注射该疫苗应尽量在儿童12月龄前完成接种。
“因为EV71病毒导致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病毒。儿童应尽量在12月龄之前完成初次的疫苗接种,到一定时候再进行复种。”郭晓燕表示,成人一般情况下不是易感者,是携带病源者。家长如果接触过“手足口”病患者,回家之后应先洗手。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的家长,尽量在到家后接触孩子之前先冲澡、换衣服。
据了解,“手足口”病中发展到危重症的病人占少数,如果孩子出现反复高热、惊颤、精神状态不好、出冷汗等情况,家长一定要带孩子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必要时需要住院治疗。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市中心医院在应对“手足口”病时,积极做好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并加强预检分诊,有专门诊室(台)接诊“手足口”病疑似病例;接诊“手足口”病病例时,采取标准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加强诊疗区域环境和物品的消毒,选择中效或高效消毒剂进行消毒,确保诊疗工作的有效进行。
在“手足口”病疫情防控方面,市中心医院按照市卫计委、市疾控中心部署,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疫情的扩散:一是强化监测,密切关注疫情动态。该院儿科以掌握的临床第一手资料强化疫情报告管理和分析工作,科学分析流行态势,为防治工作做好预警、准备。二是加强防治“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该院儿科组织医护人员深入社区、幼儿园等地规范开展“手足口”疫情的识别、防治等宣传工作,避免人群聚集,形成大规模感染事件。三是全力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医院进一步调整充实儿科门(急)诊力量,加强医务人员培训,优化就诊服务流程,保障患儿能够得到及时有效诊治。四是引导家长及时带儿童接种“手足口”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可以显著降低儿童患重症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