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我院副院长、心内科学科带头人刘东亮教授和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脏中心主任沈法荣教授精诚合作,带领医院心内科电生理团队成功为一名室速患者植入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据了解这是河南省开展的第二例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
患者为男性,体重113KG,BMI35kg/m2,属于肥胖患者。缺血性心肌病后心脏扩大,反复室速,ICD为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进行心电监护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发现无明确心动过缓,非除颤后起搏依赖。刘东亮教授分析后认为,患者相对年轻,应避免经静脉ICD除颤导线长期植入体内发生感染的情况出现,决定为患者植入S-ICD替代传统ICD。
由于病情特殊,刘东亮教授带领全科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讨论,对患者进行了体表心电图筛查,评估是否可以耐受S-ICD植入手术。
“患者BMI35.5kg/m2,为目前国内皮下ICD植入较重的一位患者,制作囊袋至筋膜层难度非常大,需要详细地确定囊袋位置及电极位置,做到SICD覆盖全心脏范围,最大程度的发挥除颤作用。”沈法荣教授指出。
手术中,沈法荣教授和刘东亮教授在患者左侧第4肋间沿腋中线走形切开皮肤10厘米,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作10*10厘米囊袋。从剑突下切开皮肤2厘米,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通过隧道穿引针连接囊袋,再沿胸骨向上约15厘米处切开皮肤2厘米,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筋膜层,通过隧道穿引针连接剑突下切口,使用隧道穿引针将45厘米长的3401除颤电极从囊袋经隧道送至剑突下切口,固定电极中段,再使用隧道穿引针将电极经隧道送至胸骨上方切口,固定头端。连接脉冲发生器,置入囊袋内,反复冲洗术区及囊袋,逐层缝合胸大肌筋膜层及皮下组织,缝合皮肤,术区纱布覆盖,包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
手术圆满成功,术中首次DFT测试65J转复一次成功,除颤阻抗72欧姆,整个手术耗时1个小时。
刘东亮教授指出,心源性猝死是人类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由室速、室颤引起,及时有效地除颤,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关键,既往针对此类患者往往采用经静脉ICD植入从而识别并预防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但是,经静脉ICD由于除颤导线存在,因此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植入问题,若存在静脉异常会导致植入困难、术中穿刺并发症,同时导线会带来的一些术后并发症,如导线脱位与断裂、导线感染、血栓形成等;其次,经静脉ICD植入患者导线拔除时也存在难度大,风险高等挑战。
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的治疗设计理念主要在于避免静脉导线导致的并发症,减少对心肌的损害,提高诊断准确性,感知全心脏的电位变化,为不能经静脉植入ICD的患者提供新的选择,减少导线断裂、术后感染等带来的风险。
S-ICD与经静脉ICD相比,皮下ICD具有97.4%自发VT/VF事件转复率,无导线故障发生,无血管内或系统性感染发生,并且对于缺血性与非缺血性心肌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不同年龄段患者,其临床效果是一致的。
此次手术也得到了2019年度中国心血管病大会(CSC)的高度重视,会议期间进行了全程手术转播,参会教授和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