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窦中伟
要想科学选择退热药,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发热,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导致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出现发热。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防御反应,当体温升高时,体内的吞噬细胞活性增强,抗体的产生增多,有利于炎症的修复。但另一方面,发热会使体力消耗,感觉不适,甚至可引发惊厥;儿童、老年人或体弱者在高热骤然降下时,有可能引起虚脱。持续高热可引起细胞变性坏死,甚至发热相关的细胞因子风暴,危及生命。临床上常采用直肠温超过37.6℃、口腔温度超过37.3℃、腋窝温度超过37℃,昼夜间波动超过1℃即为发热。发热分为: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0℃;高热,39.1℃~41.0℃;超高热,41.0℃以上。
因此退热药成为了家庭常备药品之一,那么退热药该如何科学选择呢?
我们常用的退热药主要是非甾体抗炎药,该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下调,产生周围血管扩张、出汗散热,从而发挥退热作用。常见的有阿司匹林、赖氨匹林、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等,它们的退热作用基本相似,但是在适用人群和不良反应方面略有不同。
一、 阿司匹林/赖氨匹林(阿司匹林和赖氨酸的复盐)
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是经典的解热镇痛药,除了退热的功能外,阿司匹林还有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形成等功效。常见的剂型有片剂、胶囊、栓剂等。需要注意的是,16岁以下的儿童需慎用(因儿童用药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3月以下婴儿禁用。
二、布洛芬
布洛芬退热作用强而持久,胃肠道反应较轻,易于耐受。常用的剂型有缓释胶囊、混悬滴剂、混悬液及栓剂四种,后三种剂型均可用于儿童,成人多选用缓释胶囊,也可选用混悬液和栓剂。需注意,孕妇是禁用布洛芬的。与阿司匹林相比,布洛芬对胃肠道的副作用较小,与对乙酰氨基酚相比,长期和较大剂量使用安全性更好。
三、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解热作用强,温和持久,对胃肠道刺激作用小,是首选的退热药。常用的剂型有混悬滴剂、混悬液和片剂三种,滴剂和混悬液主要用于儿童,片剂主要用于成人。对乙酰氨基酚对孕妇而言是相对安全的退热药,对胃肠道刺激较布洛芬小。
四、吲哚美辛
吲哚美辛又名消炎痛,退热作用退热作用相对更强、更快、更持久,用于高热的对症解热,可迅速大幅度短暂退热。常用剂型有片剂、胶囊剂和栓剂,14岁以下儿童及老年人一般不宜应用此药。
那么退热药使用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1、2月龄以下的婴儿、新生儿禁用解热镇痛药
2肝功能不全的高热患者,除病因治疗外,禁用对乙酰氨基酚,必要时可选用布洛芬退热。
3、肾功能损伤中度及以上异常患者、妊娠早期和晚期禁用布洛芬。
4、哮喘患者应慎用布洛芬、吲哚美辛,可以选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
5、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者禁用对乙酰氨基酚。
6、超量使用乙酰氨基酚可造成肝脏不可逆性损伤。
7、不宜同时应用两种以上的退热药,以免引起肝、肾、胃肠道的损害。
8、退热药使用间隔应不少于4小时,24小时内使用不超过4 次。
9、退热药使用一般不超过3天,如果症状未缓解应及时就医。
10、退热治疗属于对症治疗,不能代替病因治疗,因此要及时查找病因并进行对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