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中春秋两季是精神类疾病“复发”的高峰期,秋季天气变化复杂,以焦虑抑郁症状为主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容易在这个时候发病。
秋季犯病有两个时间段:一是初秋,二是秋末。中医理论将夏季最后一个月份叫做长夏,这个季节空气湿度较大,以至受到湿邪侵扰而发病者较多。另一方面,秋末犯病乃因秋燥伤津。
秋季精神疾病复发的原因
1.昼夜温差大,生物钟紊乱 秋季昼夜温差较大,容易导致人体生物钟紊乱,影响睡眠质量,从而加重抑郁和焦虑症状。
2.光照时间缩短,褪黑素分泌增加 秋季光照时间缩短,人体褪黑素分泌增加,而褪黑素与情绪调节有关,过多的褪黑素分泌可能会导致情绪低落,引发抑郁症。
3.气温下降,体感不适 秋季气温下降,容易引起身体的不适,例如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这些生理上的变化会加重精神疾病患者的负面情绪。
4.社会压力增加,生活节奏加快 秋季往往是各种考试、项目截止、生活节奏加快、开学的时候,社会压力随之增加,容易引发焦虑症。
精神疾病复发的先兆
1.找不到原因,突然睡眠紊乱,如入睡困难、易醒、早醒。
2.无精打采、情绪低落、浑身无力、说话低沉、对事物不感兴趣,或者脑子里思想凌乱、无法表达和形容,或者想问题困难等。
3.无故出现头昏、头胀或全身不适,或原有症状突然加重。
4.思维不连贯,想事情、说话、写字时会突然中断或困难或缓慢。
5.之前的症状再次出现,如凭空听到有人说话、怀疑人们背后议论自己等。
6.焦虑紧张、局促不安、不知所措,好像要生发祸事、大难临头的感觉。
以上预兆,一般在复发前3-5天出现,此时,患者及家属一定要引起注意。
哪些疾病容易复发?
1、抑郁症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季天气转凉,阴雨天气等容易让人情趣低落、过度悲伤,比较容易造成抑郁症的复发。
2、焦虑症
“枯藤老树昏鸦”。秋季气候干燥,容易使人焦躁不安,对于焦虑症患者更是如此,情绪不稳定很容易引起焦虑症的复发。
3、精神分裂症
“日日思秋凉未归,尚有老虎发余威”。秋季既有“秋老虎”,又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早晚温差较大,天气多变,容易使人变得敏感,对于伴有失眠、焦虑症状的患者更容易造成精神分裂症的复发。
如何预防复发?
1.增加晒太阳时间
“光照疗法”作用于人体杏仁核、外侧缰核及视交叉上核,调整抑郁情绪及睡眠节律紊乱等症状。
入秋之后,阳光强度降低,人的情绪就会低沉,总感觉很疲惫。当阴雨天或早晚无阳光时,应尽量打开家里或办公室的全部照明装置,使屋内光线充足。人在这种光线充足的条件下活动,可调动情绪,增强兴奋度。
2.适当运动,提高免疫能力
进入秋季后,一方面要积极锻炼增加自己抗寒、抗病能力;另一方面还要适当增减衣物,老话说的“春捂秋冻”是有益身体健康的。
3.合理膳食
入秋之后,天气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这也是人们产生秋燥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黄瓜、西红柿、冬瓜等蔬菜,以及梨、葡萄等水果;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能盲目进补,对“发物”最好避而远之。
4.保证充足的睡眠
①患者睡前2小时内应尽量避免重体力劳动和过度用脑,更不能带着忧虑上床。②固定“生物钟”,定时上下床,避免白天长时间卧床或睡眠。③睡不着时,不必强迫自己入睡,避免对睡眠的焦虑、担心。④避免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如躺着刷手机。
5.增加生活乐趣
秋季人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降低,应引起精神病易感人群的重视。如果感到情绪不佳,不如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如外出秋游、登高赏景、或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找朋友聊天等等,这些都可以缓解抑郁情绪。
6.实时关注异样行为
在秋季,精神类疾病患者在复发前往往会有一些不同寻常的行为或状态,如失眠、早醒、多梦等睡眠障碍,头痛、头晕、疲乏、心悸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烦躁易怒、焦虑忧郁等情绪障碍,以及注意力不集中、行为怪异、言语杂乱、动作增多等行为障碍,这时候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就要引起一定的注意了。
精神疾病复发怎么办?
若发现异常行为,请尽快到正规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找专业医生进行治疗,做到早治疗、早干预,避免加重病情!
对于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及家属来说,需要注意日常护理和实时关注。当患者情绪变化不定时,作为家人要保持稳定的情绪,不要把情绪发泄到患者身上。此外,要鼓励患者尽量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家属要善于使用安慰性、鼓励性和劝说性的语言让患者感受到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