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自从得了糖尿病,零食饮料都不敢碰了,馋的时候就吃点‘无糖饼干’、‘无糖蛋糕’,为什么血糖还是控制不好呢?”
在门诊,我们经常遇到像张阿姨这样充满疑惑的糖友。看着货架上琳琅满目的“无糖”、“0糖”食品,很多患者仿佛看到了福音,认为终于可以放开吃了。但今天,内分泌代谢科医生告诉您:无糖食品,绝对
不能随便吃!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概念:“无糖”不等于完全没有糖。
根据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所谓“无糖”或“0糖”,是指每100克或100毫升固体(液体)食品中,含糖量不超过0.5克。这里的“糖”,通常指的是蔗糖、果糖、葡萄糖等简单糖。所以,“无糖”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意味着食物本身是零碳水化合物或者零能量。


为什么无糖食品不能随便吃?主要在于以下三大“隐藏杀手”:
1. 碳水化合物的“真身”
很多无糖食品的主料本身就是“升糖大户”。比如无糖饼干、无糖蛋糕,主要成分是面粉、米粉,这些淀粉在人体内会迅速分解成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无糖汤圆、无糖点心同样富含大量淀粉,对于血糖影响最大的,不仅仅是添加糖,而是食物总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这些淀粉的升糖威力,一点也不比白糖小。
2. 脂肪的“阴谋”
为了弥补无糖后口感上的缺失,商家往往会在食品中加入大量的油脂,让它变得酥脆、香浓。高脂肪意味着高热量。长期摄入不仅容易导致肥胖,还会增加胰岛素抵抗,让血糖更难控制,同时还会升高血脂,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3. 甜味剂的“争议”
无糖食品通常使用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安赛蜜、木糖醇等)来提供甜味。虽然目前大多数甜味剂被认为是安全的,但仍有研究表明,长期大量摄入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甚至可能增强人们对甜味的依赖,不利于纠正原有的不良饮食习惯。所以,请大家记住一个关键的比喻:无糖食品,就像一辆“没有蔗糖”这个牌号汽油的汽车,但它烧的依然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这些能跑路的油。你加多了,它照样会“飙血糖”、“堆脂肪”!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无糖食品呢?
1. 看标签,抓住核心: 不要只看“无糖”二字,要学会看营养成分表。重点关注 “碳水化合物”和 “能量”(热量)这两栏,选择碳水化合物和热量相对较低的产品。
2. 把它当“主食”吃: 吃了无糖饼干、无糖蛋糕,就要在正餐中相应减少米饭、馒头等主食的量,保持一天总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稳定。
3. 浅尝辄止,切勿代餐: 无糖食品只能作为偶尔改善口味的“点心”,绝不能代替正餐,更不能无限量食用。
4. 回归天然,才是根本: 最好的“零食”其实是天然食物,比如一小把坚果(原味)、一个番茄、一根黄瓜,或者一份低糖水果(如草莓、蓝莓)。
各位糖友,管理糖尿病是一场持久战,科学的饮食是其基石。控制总热量,均衡营养,定时定量。当您面对“无糖”的诱惑时,请多一份理性,多看一眼标签。如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咨询您的内分泌科医生或营养师,让我们共同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