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漯河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功收治并诊治了两例伴有脑膜转移的中晚期肺癌患者。两位患者为中年女性,此前已接受多种抗肿瘤治疗,此次因头痛、恶心、行走不稳等症状入院,整体活动能力显著下降。
经系统检查评估并结合多学科团队(MDT)会诊意见,科室为患者制定并实施了针对性治疗策略:鞘内注射化疗药物。经干预后,患者头痛、恶心等症状基本缓解,体力及精神状态明显好转,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已好转出院。

下面,我们来深入聊聊肺癌一个并发症——脑膜转移的诊断与治疗。虽然情况严峻,但现代医学的进步已为我们提供了多种有力的武器。
当癌细胞“潜入”大脑的“核心保护区”——脑膜时,我们该如何应对?
一、 如何“揪出”这个隐匿的敌人?——诊断篇
脑膜转移的症状千变万化,如持续头痛、呕吐、走路不稳、反应迟钝、视力模糊或癫痫等。一旦肺癌患者出现这些新发的、无法解释的神经系统症状,警示灯就必须亮起。
诊断是一个“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过程:
1. “火眼金睛”的影像检查:头颅核磁共振(MRI)检查是最重要、无创的初筛工具。一种特殊的增强MRI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脑膜上是否有异常的信号,就像给大脑的“内衣”拍了一张高清照片,让病变无处遁形。
2. 诊断的“金标准”:腰椎穿刺与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如果影像怀疑,医生往往会通过腰椎穿刺(腰穿),抽取少量脑脊液进行化验。直接在脑脊液中找到癌细胞,是确诊的“金标准”。有时一次找不到,可能需要重复穿刺以提高检出率。
3. 基因“侦探”:脑脊液基因检测,这是一项新技术,尤其重要。通过对脑脊液进行基因测序,不仅能确认癌细胞来自肺癌,还能发现是否有特定的基因突变(如EGFR、ALK、MET等),为后续选择精准的靶向治疗提供关键依据!
二、 如何“精准打击”癌细胞?——治疗篇
确诊后,切勿恐慌。治疗的目标是控制病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目前主要采取“组合拳”模式:
1. 精准的“导弹”打击:靶向治疗如果基因检测发现有利突变(如EGFR、ALK等),使用相应的靶向药物是目前首选且高效的策略。
2. 高效的“局部”清扫:放射治疗,全脑全脊髓放疗是传统且有效的方法,能大面积清除脑膜上的癌细胞,快速缓解症状。对于局部病灶,也可采用更精准的调强放疗等技术。
3. 直接的“腔内”给药:鞘内化疗,相当于在“敌人腹地”直接作战。通过腰椎穿刺或预埋的Ommaya囊,将化疗药(如培美曲塞、甲氨蝶呤)直接注入脑脊液循环中,绕开血脑屏障,实现局部高浓度给药,全身副作用小。
4. 激活自身“免疫力”:免疫治疗,部分患者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虽然其在大脑中的作用机制仍在探索中,但某些情况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激活免疫系统去攻击脑膜上的癌细胞,已成为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总之,面对肺癌脑膜转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诊断依靠MRI+腰穿+基因检测的“组合套件”;治疗则进入了靶向、放疗、鞘内化疗和免疫治疗的“综合时代”。这虽是一场硬仗,但绝不应放弃希望,请与您的主治医生团队保持密切沟通,制定最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共同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