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豫中南地区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科普

「科普」别再把烧心当成“小毛病”——聊聊反流性食管炎

来自: ICU 程亚丽 时间:2025-10-09 点击率:

  前两天一个朋友向我倾诉他最近总是总是打嗝、嗳气,感觉胃里胀胀的,而且吃饱饭后,感觉有酸水涌到喉咙里,火辣辣的,晚上躺下睡觉时经常会突然一阵咳嗽或呛醒,嘴里发酸发苦,胸口后面总觉得烧灼、疼痛,他怀疑是自己心脏出了问题。其实这不是心脏出问题了,而是食管出问题了,就是我们容易忽视的小毛病、大隐患——反流性食管炎。下面我们来聊聊反流性食管炎的那些事。  

  一、它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简单来说,就是“城门失守”了。

  先搞懂:我们的食管,本是“单向传送带”。要明白反流性食管炎,得先认识我们身体里一条重要的“通道”—— 食管。它就像一根连接嘴巴和胃的“软管子”,长度大概和我们的小臂差不多,主要工作是把吃进去的食物“运”到胃里。

  但这根“管子”不是直通到底的,在食管和胃连接的地方,藏着一个关键的“守门员”——食管下括约肌。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弹簧门”:当我们吞咽时,它会主动打开,让食物顺利进入胃里;食物一旦进入胃,它就会紧紧关上,防止胃里的胃酸、消化液“逆流”回食管。

  可一旦这个“守门员”偷懒、力气变小(医学上叫 “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弱”),或者胃里压力太大(比如吃太饱、胃动力不足),胃里的胃酸就会像 “调皮的洪水” 一样,冲破 “弹簧门” 往食管里涌 —— 这就是 “胃食管反流”,而长期反复的反流,会让食管黏膜被胃酸 “灼伤”,形成炎症,也就是我们说的反流性食管炎。

  二、这些信号,是食管在 “喊疼”。

  很多人第一次出现反流时,都以为是 “胃病” 或 “喉咙问题”,其实它的症状很有特点,记住这几个关键词,就能初步判断:

  1. 烧心:胸口有团 “小火苗”。

  这是最典型的症状 —— 吃完东西后(尤其是弯腰、躺下时),胸口突然像有团火在烧,从心窝一直窜到喉咙口。这是因为胃酸刺激了食管黏膜,就像把 “醋” 倒在伤口上,又酸又疼。

  2. 反酸:嘴里冒 “酸水”。

  有时会突然感觉嘴里有股酸味儿,甚至会有酸水顺着喉咙流下来,严重时还会呛到气管里,引发咳嗽、哮喘。别以为这只是 “口水多”,其实是胃酸反流到了口腔。

  3. 吞咽疼:咽东西像 “卡鱼刺”。

  如果炎症持续时间长,食管黏膜会出现糜烂、溃疡,这时咽东西会感觉疼,就像有根鱼刺卡在喉咙里,甚至会害怕吃饭。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别拖成 “食管狭窄”。

  三、是谁弄坏了这道“门”?

  导致“城门失守”的元凶,常常是我们自己:

  1. 饮食:“重口味” 是 “导火索”

  爱吃辣、爱喝酒:辣椒素、酒精会直接刺激食管黏膜,还会让 “守门员”(食管下括约肌)放松,相当于 “主动打开大门” 让胃酸反流;

  睡前吃夜宵:晚上胃蠕动变慢,吃太饱后躺下,胃里压力增大,胃酸更容易 “冲” 回食管;

  常喝碳酸饮料、咖啡:这些饮品会产生气体,把胃 “撑大”,同时削弱 “守门员” 的力量。

  2. 姿势:“葛优躺” 让反流更严重

  很多人吃完就窝在沙发上看手机,或者直接躺下睡觉,这种姿势会让胃处于 “高位”,食管处于 “低位”,胃酸就像 “水往低处流” 一样,更容易反流。

  3. 体重:肚子大了,食管 “压力大”

  肥胖人群,尤其是肚子上肉多的人,腹腔压力会比普通人高,就像有人在肚子上 “按了个枕头”,把胃里的胃酸 “挤” 回食管。

  四、长期不理会,后果可能很严重。

  反流性食管炎绝不仅仅是“烧心”那么简单,它可能一步步发展:

  1.食管糜烂、溃疡:反复发炎导致食管壁破损、出血,吞咽时疼痛加剧。

  2.食管狭窄:长期炎症修复会产生瘢痕,导致食管变窄,出现吞咽困难,连吃馒头、米饭都感觉堵得慌。

  3.巴雷特食管: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为了抵御胃酸的侵蚀,食管的细胞会发生变异,变成更像胃壁的细胞。这是一种癌前病变,会大大增加患食管腺癌的风险。

  五、做好这 5 件事,帮食管 “解围”。

  如果你经常出现烧心、反酸,不用慌,除了遵医嘱吃药,做好这5件事,就能有效缓解症状,甚至预防复发:

  1. 调整饮食:给食管 “减负”。

  少吃 “刺激款”:辣椒、火锅、烈酒、咖啡、碳酸饮料尽量少碰,换成温和的粥、面条、蒸菜;

  吃饭 “七分饱”:每餐吃到不饿就行,别撑得肚子圆滚滚,睡前 3 小时别吃东西;

  选对 “加餐”:如果两餐之间饿了,吃点苏打饼干、馒头,它们是碱性的,能中和胃酸。

  2. 改变姿势:让胃酸 “乖乖待在胃里”。

  吃完别躺:饭后先站 15-30 分钟,或者散散步,让食物先进入胃里消化;

  睡觉垫个枕头:如果晚上容易反流,可以把床头抬高 15-20 厘米(不是只垫枕头,而是整个上半身抬高),利用重力让胃酸留在胃里。

  3. 控制体重:给肚子 “松绑”。

  如果超重或肥胖,慢慢减重(每周减 0.5-1 公斤就行),肚子上的肉少了,腹腔压力就会降低,食管 “压力” 也会小很多。

  4. 穿宽松衣服:别“勒着” 肚子。

  尽量别穿紧身衣、束腰裤,这些衣服会勒紧腹部,相当于 “用力压胃”,容易让胃酸反流。

  5. 保持心情好:压力也会“惹麻烦”。

  长期焦虑、紧张会影响胃肠功能,让胃动力变慢,还会让 “守门员” 功能减弱。平时可以通过听音乐、运动、和朋友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心情好了,胃肠也会更健康。

  六、科学治疗:从 “缓解症状” 到 “修复食管”。

  出现反流性食管炎后,不用慌,医生会根据病情轻重,制定 “分层治疗” 方案,核心是 “控制胃酸、修复黏膜、增强食管保护力”,主要分为这三类:

  1. 基础治疗:生活调理(之前提到的 “5 件事” 要坚持)。

  这是所有治疗的 “基石”,就像盖房子先打地基。无论是轻度反流,还是需要吃药、手术的患者,都要坚持调整饮食、改变姿势、控制体重等习惯,才能让后续治疗更有效。

  2. 药物治疗:给食管 “精准护航”。

  如果生活调理后症状没缓解,医生会开药物,就像给食管 “派援兵”,主要分三类,作用各不同:

  (1)抑酸药:“胃酸灭火器”。

  这是治疗的 “核心武器”,能减少胃里胃酸的分泌,从源头降低反流的 “杀伤力”。

  常用类型:质子泵抑制剂(比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H₂受体拮抗剂(比如雷尼替丁);

  怎么用:质子泵抑制剂通常需要空腹吃(比如早餐前30分钟),效果更持久;H₂受体拮抗剂适合夜间反流明显的人,睡前吃一次;

  注意:要按疗程吃,别症状一好就停药,否则容易复发,具体时长听医生的。

  (2)促胃动力药:“胃动力小马达”。

  如果胃蠕动慢、食物在胃里 “待太久”,就会增加反流风险,这类药能让胃 “动起来”,加快食物消化和排空,减少胃酸在胃里 “囤积”。

  常用类型:多潘立酮、莫沙必利;

  怎么用:一般饭前15-30分钟吃,让药物在吃饭时刚好发挥作用;

  注意:别和抑酸药同时吃,最好间隔1小时以上,避免影响药效。

  (3)黏膜保护剂:“食管创可贴”。

  如果食管黏膜已经被胃酸 “灼伤”,这类药能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 “保护膜”,就像给伤口贴了创可贴,减少胃酸刺激,帮助黏膜修复。

  常用类型:铝碳酸镁、硫糖铝;

  怎么用:饭后 1-2 小时吃,这时胃里有食物,药物能更好地附着在食管黏膜上。

  3. 手术治疗:给 “守门员” 装 “加固带”。

  如果吃药效果不好、需要长期大量吃药,或者出现食管裂孔疝等并发症,医生可能会建议手术,核心是 “加固食管下括约肌”,就像给松动的“弹簧门” 装了一条 “加固带”,让它能紧紧关上,防止胃酸反流。

  常用手术: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这是微创手术,伤口小、恢复快;

  适合人群:药物治疗无效、有严重并发症(如食管狭窄、反复出血),或不能长期吃药的人;

  注意:手术不是 “一劳永逸”,术后仍要坚持生活调理,否则可能复发。

  4. 特殊人群治疗:老人、孕妇、儿童要 “特别照顾”。

  老人:可能同时吃多种药(如降压药、降糖药),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医生会选副作用小、代谢慢的药,剂量也会适当调整;

  孕妇:优先生活调理,若必须吃药,会选对胎儿安全的药物(如某些质子泵抑制剂),避免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

  儿童:多是因为食管发育不完善或不良饮食习惯,治疗以生活调理为主,药物要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避免长期用药。

  七、最后提醒:这些情况,一定要看医生。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别再自己调理,赶紧去医院消化科就诊,避免延误病情烧心、反酸越来越频繁,甚至影响睡眠和吃饭;吞咽时感觉疼痛或有 “堵塞感”,吃不下东西;出现呕血、黑便(像柏油一样的大便),这可能是食管或胃出血的信号;体重突然下降,排除了减肥的原因,要警惕是否有其他严重问题。

  反流性食管炎不是 “小毛病”,但也不是 “治不好的病”。只要我们早点发现、遵医嘱选对治疗方案,再坚持调整生活习惯,就能让食管重新变回 “健康的传送带”,再也不用受 “烧心反酸” 的罪啦!

您可能还要了解这些
预约挂号 门诊出诊 特色医疗 检验查询 病案复印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