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豫中南地区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科普

「科普」季节杀手“面瘫”,防大于治

来自: 神内一 郭培丽 时间:2025-10-30 点击率:

  周一清晨,28岁的李女士冲进神经内科门诊,声音带着哭腔,"医生,我是不是中风了?"。原来她早上洗漱时,发现右嘴角怎么都提不起来,笑起来半边脸僵着,刷牙时水更是顺着右边嘴角往下漏,她越想越怕。医生详细询问后,得知近期降温,前一天晚上受了凉。通过详细的查体和针对性检查,告知是"面瘫",而非中风。

  生活里,像李女士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换季降温时,“面瘫”这个“季节杀手”总爱悄悄找上门,不少人一发现脸歪、嘴斜,就先慌了神,担心自己得了中风。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面瘫,搞清楚它到底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应对,又该怎么防。

  一、 先搞清楚,面瘫不是中风,别自己吓自己

  

  面瘫,医学上特指“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歪嘴巴”、“吊线风”。它并非中风,而是由于支配我们面部肌肉的“面神经”发生了非化脓性炎症。这段神经就像一根连接大脑和面部肌肉的“电缆”,当它在狭窄的骨性管道里发炎、水肿受压后,“信号”传输就会中断,导致其所控制的面部肌肉出现瘫痪。

  二、 为什么面瘫爱在换季时出没?

  

  面瘫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秋冬、冬春季节交替时发病率明显上升,这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 病毒感染活跃:大量研究表明,约70%的面瘫与病毒感染有关,尤其是潜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季节交替时,温差大,人体免疫力容易波动,这些潜伏的病毒便会趁机被激活,攻击面神经。

  2. 寒冷刺激:突然的冷风(如长时间吹冷风、对着空调或风扇直吹)会使面部血管发生痉挛,导致面神经因缺血、缺氧而发生水肿,进而引发功能障碍。

  3. 免疫力下降:换季时期,感冒频发,人体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力相对较低,为病毒的侵袭创造了条件。

  三、 面瘫≠中风,如何区分?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很多人一出现口眼歪斜就以为是中风(脑卒中),惊慌失措。其实两者有本质区别:

  周围性面瘫:病变在面部神经。主要特点是“半边脸全瘫”,包括额头(抬眉困难、额纹消失)和眼部(闭眼不全)。

  中枢性面瘫(常由中风引起):病变在大脑。主要特点是“下半边脸瘫”,患者通常额头是正常的(可以抬眉、有额纹),眼睛也能闭合,但嘴角歪斜、鼓腮漏气。

  简单来说,“抬不起眉毛”是区分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重要标志。当然,最终诊断仍需由医生做出。

  四、 得了面瘫别害怕,抓住“黄金期”好治疗

  一旦怀疑面瘫,务必立即就医!黄金治疗期是发病后的72小时内。

  急性期治疗(发病1-2周内):

      药物治疗:核心是减轻神经水肿。医生通常会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如果怀疑由病毒感染引起,会加用抗病毒药物。同时配合使用B族维生素(如甲钴胺)来营养神经。

      眼部保护:由于眼睛闭合不全,角膜易干燥受损。白天需滴用人工泪液,夜间睡眠时涂抹眼膏并用眼罩覆盖,以防角膜溃疡。

  恢复期治疗(发病2周后至数月):

      物理治疗与针灸:针灸、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面部肌肉功能训练:对着镜子主动进行抬眉、皱眉、闭眼、耸鼻、示齿、鼓腮、吹口哨等动作,每个动作缓慢而到位,每日多次,持之以恒。

      保持乐观:绝大多数患者(约80%)在积极治疗下,可在3-6个月内基本痊愈。积极的心态对康复至关重要。

  五、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做好“4点”防面瘫

  1. 注意保暖:天气转凉时,出门佩戴口罩、帽子、围巾,避免冷风直接吹袭面部。夏天避免空调、风扇直吹头部和面部。

  2. 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加强锻炼。

  3. 避免过度劳累: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及时排解压力。

  4. 谨防感冒:预防病毒感染,注意个人卫生。

  面瘫虽然来得突然,症状骇人,但它并不可怕。它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了解它,科学地应对它,在季节变换时做好防护,我们就能有效地远离这位“季节杀手”的威胁,守护好我们宝贵的表情。

您可能还要了解这些
预约挂号 门诊出诊 特色医疗 检验查询 病案复印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