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豫中南地区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科普

「科普」宝宝误食纽扣电池?别慌!消化内科医护这样守护生命

来自: 消化内科 郭小丹 时间:2025-09-24 点击率:

  上周三下午,科室的平静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一位宝妈怀抱着孩子,满脸焦急地冲向护士站。

  值班护士贾露立刻上前:“您别慌,需要帮忙吗?”

  “护士,我家宝宝好像吃了纽扣电池!”宝妈带着哭腔的话音刚落,贾露一边安抚她,一边第一时间通知值班医生郑久羊医生问诊。

  1岁5个月的乐乐,在妈妈转身冲奶粉的几分钟,把遥控器里的纽扣电池塞进了嘴里。等宝妈发现时,乐乐已哭闹不止、流口水且拒绝进食。

  郑医生结合急诊胸片结果,明确电池卡在食道上段且压迫黏膜。情况紧急。“必须马上做急诊内镜取出!”确认孩子已空腹4小时后,郑医生立刻联系内镜中心,病房护士积极进行术前准备。

  乐乐因害怕扎针不停挣扎。护士王静翌和护士贾露一人固定宝宝,一人分散注意力:“乐乐最勇敢啦,你看手上是不是有个小虫子?阿姨帮你捉走哦~”就在这时,郭护士精准操作,一针见血完成穿刺,为手术争取了时间。  

  因手术及时取出电池,乐乐的食道黏膜未受腐蚀,医护人员及患儿家长露出笑容。

  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这么幸运:曾有案例中,家长误以为孩子误食的是糖果,延误送医,等到就医时电池已漏液,导致食道穿孔,后续花了3个月才康复。纽扣电池的“杀伤力”,远比家长想象中可怕。

  为什么纽扣电池这么“凶”?关键在于它的“双重伤害”

  化学腐蚀:纽扣电池(多为碱性电池)接触唾液、黏膜后,外壳会快速漏出氢氧化钾等强碱性物质,30分钟内就可能开始腐蚀食道黏膜,1-2小时甚至会穿透黏膜层、肌肉层,引发穿孔、出血; 

  物理+电解损伤:电池在食道内可能发生短路,产生电流灼伤黏膜,同时电池本身的硬度会压迫食道,导致局部缺血、坏死。   

  正确做法只有1个:立刻送医!

  出发前:如果能看到电池在孩子口腔内(没咽下去),可用干净棉签轻轻拨到嘴角取出(别用手抠!);若已咽下,直接抱孩子去最近的、能做“儿童急诊内镜”的医院; 

  路上:务必告诉孩子“别咽口水”(能减少电池与黏膜接触),同时给医院急诊打电话“预留内镜资源”; 

  就医时:清晰告诉医生3件事—误食的是纽扣电池、误食时间、孩子目前状态(是否哭闹、进食情况)。

   很多家长听到“内镜”会担心:孩子这么小,做内镜会不会疼?其实急诊儿童内镜非常安全,过程是这样的: 

  1.  镇静保护:根据孩子年龄用温和的镇静药,让孩子在睡眠中配合,不会感到痛苦;

   2. 精准定位:医生通过内镜从口腔进入食道,清晰看到电池位置;

   3. 安全取出:用内镜前端的“专用抓钳”(类似小吸盘或夹子),稳稳夹住电池,避免漏液的同时慢慢取出; 

  4. 术后观察:取出后会检查食道、胃黏膜情况,若有轻微腐蚀,会用保护黏膜的药物,多数孩子观察1-2天就能出院。

  最重要的事:把“危险”锁起来!

   所有误食伤害,都能通过预防避免。家长做这点,就能杜绝风险: 

  1. 纽扣电池、电子手表/玩具的电池、磁力珠、干燥剂、各类药品等,必须放在带锁的密封盒里,高度超过孩子站立够到的位置;

  2. 给孩子买玩具时,选“电池仓需要螺丝刀才能打开”的款式,普通卡扣的玩具要定期检查电池是否松动;

  3. 旧电池别随手丢在抽屉、桌面,及时装进“有害垃圾”专用袋,避免孩子捡到;

  4. 3岁以下孩子玩耍时,家长别离开视线(尤其家里有“小爬行侠”“小咬手”时);

  5. 教大一点的孩子:“小纽扣、小珠子不能放嘴里,会肚子疼”(用孩子能懂的语言科普)。

您可能还要了解这些
预约挂号 门诊出诊 特色医疗 检验查询 病案复印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