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人体最精密、最复杂的器官——大脑里,可能潜藏着一颗颗“不定时炸弹”:脑动脉瘤。它并非真正的肿瘤,却可能比某些肿瘤更加凶险。一旦“爆炸”(破裂),后果不堪设想。
而如今,我们拥有一支特殊的“拆弹部队”——神经介入团队。他们无需开颅,就能深入大脑“禁区”,以微创的方式,精准地拆除这颗炸弹。
一、认识大脑里的“不定时炸弹”:脑动脉瘤
首先,请您放心,脑动脉瘤不是癌症。它更像是脑血管壁上在某一个薄弱点,因为血流长期的冲击,像吹气球一样鼓起的一个“小泡”。
· 形态:像一颗小浆果,也像车胎上鼓起的包。
· 危险性:这个“泡”的壁比正常血管薄得多,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或血压骤升时,随时可能破裂,导致血液瞬间涌入大脑周围的蛛网膜下腔,即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这是最凶险的卒中之一,致死致残率极高。
· 隐蔽性:很多动脉瘤在破裂前没有任何症状,少数因压迫神经可引起眼睑下垂、视力模糊、头痛等,常在做脑部检查时被偶然发现。
二、传统“拆弹”方式:开颅夹闭术

过去,拆除这颗炸弹只有一个方法:开颅手术。医生需要打开头骨,在显微镜下找到动脉瘤,然后用一个特制的、比米粒还小的金属夹(动脉瘤夹),从根部(瘤颈)将其夹闭,阻断血流进入。
这种方式非常经典有效,但创伤大、恢复时间长,对医生技术和患者身体状况要求都极高。
三、现代微创“拆弹”:神经介入栓塞术
而现在,我们的“拆弹专家”拥有了更先进的微创武器。其核心原理是:不从外面夹闭,而是从内部填满它。
过程宛如一场精准的颅内航行:
1. 建立通道:医生在您的大腿根部(股动脉)或手腕(桡动脉)进行局部麻醉,穿刺一个仅2毫米的小口。
2. 血管内导航:在高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的实时引导下,如同一套“GPS导航系统”,医生操控着一根比头发丝还细的微导管,从穿刺点进入血管,一路迂回穿梭,最终精准地进入大脑,并成功钻入那个动脉瘤“小泡”的内部。
3. 精准“填弹”:通过微导管,医生将极其柔软的铂金弹簧圈,像塞毛线球一样,一个接一个地、致密地填入动脉瘤囊内。
· 作用一:弹簧圈占据了空间,使得血液无法再流入,从而消除了破裂的风险。
· 作用二:弹簧圈作为一种异物,会促进瘤内形成血栓,进一步加固封堵效果。
最终,这个曾经充满血液、岌岌可危的“小泡”,被坚实的弹簧圈填满,变成一团无害的“金属球”,从此不再对生命构成威胁。
对于更复杂的动脉瘤,我们还有“密网支架”等更先进的技术,如同在病变的血管段放置一个“网眼极细的 scaffold”,引导血流主流绕过动脉瘤,使其内部血液凝固、萎缩,达到“隔绝”治愈的效果。
四、微创“拆弹”的优势在哪里?
作为介入导管室的护士,我们亲眼见证了神经介入技术的巨大优势:
· 无需开颅:体表仅一个针眼,避免了开颅手术对头皮和脑组织的创伤。
· 恢复快,痛苦小:患者术后恢复迅速,通常几天即可出院,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
· 精准安全:手术在DSA实时显影下进行,动作精准到毫米级,对周围脑组织干扰极小。
五、“拆弹部队”的组成与患者的配合
这支精英部队由神经介入医生(指挥官)、介入护士(全能助手)和放射技师(设备专家)组成。我们身穿重达十几公斤的铅衣,在X光下长时间工作,只为守护您大脑的安全。
如果您或家人被查出脑动脉瘤,请记住:
1. 不必过度恐慌:未破裂动脉瘤的检出率越来越高,意味着我们能更早地进行干预。
2. 科学决策:是否治疗、选择何种方案,需由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医生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及您的具体情况共同评估决定。
结语:
脑动脉瘤虽可怕,但现代医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应对之策。神经介入技术,以其微创、精准、高效的特点,成为了拆除这颗“大脑内不定时炸弹”的利刃。我们这支“铅衣拆弹部队”,时刻准备着,用我们手中的微导管和导丝,为您扫除阴霾,守护您最珍贵的思维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