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风渐凉,昼夜温差能达到 10℃以上,老年人皮肤感知温度的能力变弱,血管收缩舒张频繁,不仅感冒、咳嗽、关节痛这类 “秋季常见病” 容易找上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基础病也常因气温波动出现指标异常。更需要警惕的是,老年人肝肾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减退,药物代谢速度比年轻人慢 30%-50%,不少长辈还同时服用 3 种以上药物,稍不注意就可能踩中用药 “雷区”,引发头晕、恶心甚至更严重的健康问题。这份专为老年人整理的秋季用药指南,建议子女打印出来贴在冰箱上,和老人一起对照着看,用细节守护长辈的秋季健康!
慢病用药:症状缓解也别擅自停药
秋季清晨气温低,血管易收缩,不少高血压老人会发现,早上测血压时数值比夏天高;到了午后气温回升,血压又会慢慢下降。有些老人看到血压暂时正常,就觉得 “药可以停几天”,甚至把降糖药、降脂药也一起减量 —— 但这种做法相当于 “给健康埋隐患”。突然停降压药,24-48 小时内血压可能反弹升高,收缩压甚至能超过 180mmHg,容易诱发脑梗、心梗;降糖药随意减量或停用,会导致血糖骤升,严重时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出现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危及生命。正确的做法是:每天固定时间(如早 7 点、晚 7 点)按医嘱服药,用家用电子血压计、血糖仪做好记录,若连续 3 天指标异常(如血压持续高于 140/90mmHg、血糖空腹超过 7.0mmol/L),先联系主治医生,根据近期的检查报告调整药量,千万别凭感觉自己 “做主” 改药或停药。
感冒用药:避开 “成分冲突” 才安全
老年人感冒后,常觉得 “多吃药好得快”,习惯把感冒药、退烧药和自己平时吃的慢病药一起吃,却不知道很多感冒药成分会和慢病药 “打架”。比如含伪麻黄碱的复方感冒药,会让血管收缩,高血压、冠心病老人吃了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诱发胸闷、胸痛;含氯苯那敏(扑尔敏)的感冒药有镇静作用,不仅会让老人白天犯困、走路不稳,还会加重前列腺增生老人的排尿困难,甚至引发尿潴留;要是同时吃了含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烧药(如泰诺林)和布洛芬止痛药,两种成分会在肝脏 “叠加”,增加肝损伤风险,尤其是本身有肝炎、肝硬化的老人,风险会翻倍。所以老人感冒后,别急着去药店买药,先告诉医生自己正在用的所有药(包括降糖药、降压药、阿司匹林等),让医生推荐成分简单的单方药,比如只含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烧药、只含右美沙芬的止咳药,减少成分冲突的可能。服药期间还要注意观察身体反应,一旦出现头晕、心慌,马上停药并就医。
关节痛用药:别把 “止痛药” 当 “救命药”
入秋后空气湿度增加,尤其是阴雨天,关节炎老人的膝盖、腰部、手指关节会出现僵硬、疼痛,有些长辈会把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非甾体抗炎药当成 “救命药”,每天吃、长期吃。但这类药物对胃肠道刺激很大,连续吃 2 周以上,胃黏膜损伤风险会增加 50%,可能引发胃溃疡、胃出血,出现黑便、腹痛等症状;同时还会影响肾功能,导致尿量减少、下肢水肿。其实疼痛发作时,不妨先试试物理缓解:用 40℃左右的暖水袋(或暖宝宝)敷在疼痛部位,每次 15-20 分钟,每天 2-3 次,注意别烫伤皮肤;也可以在家人协助下,用手掌轻轻按摩关节周围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僵硬。如果物理方法没用,必须用药,记得选对胃肠道刺激小的肠溶片或缓释片,同时搭配奥美拉唑等胃黏膜保护剂,连续服药别超过 1 周。要是疼痛没减轻,甚至出现关节红肿、发热,及时去医院做理疗(如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或调整治疗方案,别硬扛着长期吃止痛药。
用药剂量:按 “身体状况” 调,别照搬成人量
很多老年人觉得 “成人药减量吃就行”,比如把成人吃的抗生素掰成两半给自 己吃,却不知道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变弱,按普通成人剂量服药,药物会在体内 “堆积”,容易引发副作用。比如常用的降糖药二甲双胍,成人常规剂量是每次 0.5g,肾功能不全的老人可能需要减到每次 0.25g,否则会增加乳酸酸中毒风险;抗生素阿莫西林,成人每次 0.5g,70 岁以上老人可能需要调整为每次 0.25g,避免出现恶心、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买非处方药时,要多留意说明书上的 “老年用药” 部分,优先选标注 “老年人适用” 或 “可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的药品;不确定剂量时,别不好意思问,拿着药去药房找药师,说清老人的年龄、体重和基础病(如 “我家老人 75 岁,有糖尿病,这个药一次吃多少合适”),让药师帮忙确定准确用量。服药后还要观察 1-2 小时,要是出现头晕、手脚发麻、皮疹等不适,马上停药并联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