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这个冬天,我们在ICU与“呼吸危机”正面交锋
“护士,我爸昨天还能自己吃饭,今天怎么就喘不上气了?”最近两周,这样的对话在我所在的ICU格外频繁。窗外寒风呼啸,科室里的监护仪却24小时“滴滴”作响,作为在ICU工作7年的护士,我每天要参与呼吸衰竭患者的抢救与护理,深刻体会到:这场“呼吸保卫战”,不仅拼技术,更拼温度。

今天,我想带大家走进ICU的“呼吸战场”,看看我们如何用专业与细节,帮患者跨过这道生死关。
一、为什么冬季呼吸重症来得又急又猛?
要理解这场“危机”,先得明白呼吸系统的“冬季弱点”:
我们的呼吸道像一条“保暖通道”:鼻毛过滤灰尘,黏膜分泌黏液捕捉病菌,黏膜下的血管则负责“加热”吸入的冷空气。但冬天一到,冷空气直接刺激黏膜,血管收缩导致黏液变稠、纤毛“罢工”;室内通风差,病毒(如流感病毒、合胞病毒)和细菌(如肺炎链球菌)趁机大量繁殖;再加上老人、慢病患者本身免疫力弱,呼吸道防线很容易“失守”。
“上周收治的李奶奶就是典型。”有糖尿病史,起初只是咳嗽、低烧,家人以为“扛扛就好”,结果3天后突然呼吸急促(每分钟35次)、嘴唇发紫,送来时血氧仅75%(正常95%以上)——这是重度呼吸衰竭的表现,再晚一步就可能危及生命。
二、ICU里,我们如何帮患者“抢回呼吸权”?
患者被推进ICU的第一秒,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就开始了。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让肺“重新工作”,让身体供上氧。这背后,是层层递进的治疗与护理。
1. 呼吸支持:从“辅助”到“接管”,精准到每一口气
“先上无创呼吸机!”值班医生快速判断。护士立刻为患者佩戴面罩,调整压力参数——无创呼吸机就像给肺装了个“小马达”,通过面罩输送恒定压力,帮塌陷的肺泡“撑开”,减少患者呼吸做功。
但如果病情恶化,我们会果断改为气管插管,用有创呼吸机直接控制呼吸。“插管后,患者的每一次呼吸都依赖机器,我们必须24小时盯着参数。”我边调整湿化器温度边解释,“潮气量太大可能撑破肺泡,太小供氧不足;氧浓度太高会损伤气道,太低又缺氧——每个数字都得‘斤斤计较’。”
2. 俯卧位通气:让“趴着”成为救命姿势
这不是简单的“翻个身”,而是一项需要5 - 6人协作的“大工程”:
我们先断开部分管路,调整呼吸机参数;康复师托住患者颈部,避免颈椎受伤;护士用软枕垫在胸前、腹部、膝盖下,确保气道不受压;最后检查所有管路是否通畅……全程20分钟,患者血氧却能从85%飙升到95%!
“原理很简单:人趴着时,背部的肺泡不再被心脏和膈肌‘压着’,能更充分地扩张,氧气更容易进入血液。”我笑着说,“虽然累,但看到患者指标好转,值了!”
3. 细节里的温柔:除了救命,我们更在意“舒服”
很多人觉得ICU只有冰冷的仪器,其实我们也在努力让患者“感受温暖”:
气管插管的患者容易嘴唇干裂,我们会定时涂润唇膏,用生理盐水棉球湿润口腔;
吸入的氧气太干燥?加热湿化器调至37℃,让气体像“春天的风”一样温和;
听到患者无意识的呻吟,我们会轻握他的手,轻声说:“别怕,我们在。”——即使意识不清,触觉和声音也能传递安全感。
三、家属最关心的3个问题,我们坦诚回答
ICU的门隔开了家属与患者,也隔开了许多焦虑。以下三个问题,我们每天都在解答:
Q1:“进ICU是不是就没希望了?”恰恰相反!ICU是重症救治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统计过,去年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中,60%通过规范治疗转出ICU。关键是早识别、早送医——如果家人出现“呼吸变快(>30次/分)、嘴唇发紫、意识模糊”,一定要立即拨打120!
Q2:“患者在里面痛苦吗?能看到/听到我们吗?”**我们会尽力让他“舒服”。气管插管后会用镇静镇痛药物,大部分时间患者处于无痛状态。但我们理解家属牵挂,每天都会安排探视时间,让家属隔着玻璃窗看到患者情况,并通过视频通话让家属与患者“见面”。
Q3:“治疗费用是不是很高?我们能承担吗?”ICU的治疗费用确实相对较高,但大多数项目在医保范围内。我们也会根据患者家庭经济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尽量减轻经济负担。同时,医院有公益基金和救助政策,可以为符合条件的家庭提供帮助。
尾声:每个康复的微笑,都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在ICU,我们见证了太多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每个从“呼吸危机”中走出来的患者,他们的微笑和家属的泪水,都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虽然工作辛苦,但每当看到患者重获新生,我们的心中就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这个冬天,让我们一起守护每一口呼吸,用爱与希望,战胜寒冷与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