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什么是房颤?
想象一下我们的心脏是一个精密的“双泵四房”房子,上半部分是两个“心房”(左心房、右心房),下半部分是两个“心室”。
正常情况下,心脏里有一个叫做“窦房结”的“总司令部”,它规律地发出电信号,指挥心房先收缩,将血液压入心室,然后心室再收缩,将血液泵向全身。这个过程整齐划一,心率稳定在60-100次/分。而房颤,就是心房这个“房间”出了问题。 “总司令部”窦房结的控制权被剥夺了,心房里成千上万个“小兵”(异常兴奋点)开始各自为战,胡乱发出电信号。这导致心房不再是有效地收缩,而是像一袋“蠕动的虫子”一样,发生极快(350-600次/分)、无秩序、不协调的细微颤动。
二、房颤有哪些症状?
房颤的症状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毫无感觉(称为“无症状房颤”),仅在体检时发现;而有些人则症状明显。
常见症状包括:
1、心悸: 感觉心跳“咯噔一下”、心慌、心脏要跳出嗓子眼,或者心跳忽快忽慢、毫无规律。
2、乏力、易疲劳: 由于心脏效率下降,全身供血不足。
3、头晕、眼花、甚至昏厥: 大脑供血不足所致。
4、胸闷、胸痛: 心脏工作量过大引起。
5、气短、呼吸困难: 尤其在活动后,因为肺部淤血。
6、尿频: 心房分泌的一种利钠激素增多,导致排尿增多。
三、房颤的主要危害:血栓与中风是最大风险
1.脑卒中(中风)

血液在心房内淤滞,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会随着血流冲向全身动脉。最常堵塞的就是大脑动脉,导致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 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且房颤导致的中风更易致残、致死和复发。
2. 心力衰竭:长期过快且不规律的心跳,会使心脏肌肉过度疲劳,最终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引发心力衰竭。
3. 其他器官栓塞:血栓也可能堵塞肠道、肾脏、四肢等部位的动脉,引起相应部位的缺血坏死。
四、如何诊断房颤?
诊断房颤的“金标准”是心电图。它可以清晰地记录下心脏的电活动,捕捉到房颤的典型特征。
常规心电图: 如果正好在发作时做,可以立即确诊。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像背一个随身听一样,记录24小时内的心跳,用于捕捉阵发性的、不规律的房颤。
· 事件记录器或植入式循环记录器: 对于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可以使用更长期的监测设备。
五、房颤的治疗
目标一:预防血栓,降低中风风险(重中之重!)
这是所有房颤患者治疗的基础,通常使用抗凝药物(俗称“薄血药”)。
传统药物: 华法林,需要定期抽血监测凝血功能。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 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无需频繁监测,更方便安全,已成为主流选择。 医生会根据您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计算“CHA₂DS₂-VASc”评分,来评估中风风险,决定是否需要以及选用何种抗凝药。
目标二:控制心室率
让心跳速度降下来,即使心律不齐,但只要心率不快,心脏就不会太累,症状也能缓解。
常用药物: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地高辛等。
目标三:恢复并维持正常心律
对于部分患者,尤其是症状明显的年轻患者,医生会尝试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
药物复律: 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等)。
电复律: 在麻醉状态下,用一次可控的电流电击心脏,使其“重启”恢复节律。
导管消融术: 一种微创介入手术。通过穿刺血管,将导管送到心脏内,找到引起房颤的异常电信号“老巢”,用射频或冷冻能量将其破坏。这是目前可能根治房颤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尤其对于阵发性房颤成功率较高。
六、日常生活管理
除了药物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至关重要:
1.管理基础病: 严格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
2.健康饮食: 低盐、低脂、富含水果蔬菜的饮食,限制咖啡因和酒精(酒精是房颤的常见诱因)。
3.适度运动: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
4.保持健康体重: 肥胖是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
5.戒烟限酒。
6.管理情绪和睡眠: 避免过度劳累、压力和焦虑,保证充足睡眠,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房颤是一种常见但潜在风险很高的心脏病。它的核心问题是心律不齐和易形成血栓。治疗的关键在于预防中风(抗凝)、控制症状和管理病因。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出现心慌、脉搏不齐等症状,请务必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检查。一旦确诊,应遵从医嘱,坚持长期规范治疗,尤其是抗凝治疗,切勿自行停药。通过科学的治疗和良好的生活管理,绝大多数房颤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病情,享受高质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