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豫中南地区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科普

「科普」什么情况下需要做动态血压监测?

来自: 心电图室 关艳丽 时间:2025-10-21 点击率: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但其诊断和治疗常因血压波动性、测量误差及特殊类型高血压(如白大衣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的存在而面临挑战。传统诊室血压测量虽简便,但无法全面反映患者全天血压变化规律,可能导致误诊或治疗不充分。动态血压监测(ABPM)作为一种连续、无创的监测技术,已成为高血压精准管理的重要工具。

  (一)动态血压监测(ABPM)简介

  动态血压监测是通过便携式血压记录仪,在24小时内每隔15 - 30分钟自动测量并记录血压值的技术。其优势在于:

  •全面性:覆盖日间活动、夜间睡眠等不同状态下的血压变化。

  •客观性:减少诊室环境导致的“白大衣效应”或家庭自测的依从性偏差。

  •精准性:提供血压变异性、昼夜节律等关键数据,辅助个体化治疗。

  (二)动态血压监测的检查方法

  1. 设备佩戴与操作

  患者佩戴袖带于非优势臂,仪器自动定时充气测量(日间每20 - 30分钟,夜间每30 - 60分钟)。需记录日常活动、症状(如头晕)及睡眠时间,以便分析血压与行为的关联性。

  2. 注意事项

  •保持正常生活状态,避免刻意改变活动。

  •测量时手臂自然下垂,避免剧烈运动或袖带移位。

  •夜间睡眠时仪器需保持开启,确保数据完整性。

  (三)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意义

  1. 高血压的确诊与分型

  •白大衣高血压:诊室血压升高(≥140/90 mmHg),但动态血压正常(日间均值<135/85 mmHg)。

  •隐匿性高血压:诊室血压正常,但动态血压升高(日间均值≥135/85 mmHg)。

  •夜间高血压或非杓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与靶器官损害风险显著相关。

  2. 评估降压治疗效果

  •识别“假性耐药高血压”(因测量误差或依从性差导致的治疗无效)。

  •优化用药时间:针对清晨高血压或夜间血压升高调整服药方案。

  3. 特殊人群的血压管理

  •妊娠期女性:排查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慢性肾病或糖尿病患者:评估血压控制与靶器官保护的关联性。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如帕金森病、糖尿病患者,监测体位性血压波动。

  4. 预测心血管风险

  动态血压参数(如24小时均值、血压变异性、夜间血压)较诊室血压更能预测心梗、脑卒中等事件风险。研究表明,夜间收缩压每升高20 mmHg,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23%。

  (四)何时需要做动态血压监测?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及国际共识,以下情况推荐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初诊高血压患者:明确诊断,排除白大衣高血压。

  •已治疗但血压控制不佳:寻找隐蔽性血压升高或药物作用时间不足。

  •血压波动大或症状与血压值不符:如反复头晕、心悸。

  •评估夜间血压模式:疑似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或非杓型血压者。

  •临床试验或科研需求:客观评价降压药物疗效。

  动态血压监测通过揭示血压的“真实面貌”,为高血压的精准诊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尤其在复杂病例和特殊人群中,其价值不可替代。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合理应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以实现个体化治疗和心血管风险的有效管控。

您可能还要了解这些
预约挂号 门诊出诊 特色医疗 检验查询 病案复印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