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豫中南地区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科普

「科普」主动脉缩窄:隐藏在血管里的“血压陷阱”

来自: 高血压科 袁帅芳 时间:2025-10-21 点击率:

  在高血压门诊,常遇到一类年轻人居多的特殊患者:血压居高不下,吃药效果不佳,且上下肢血压差距明显。这类情况往往指向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疾病——主动脉缩窄。它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若不能及时干预,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需引起足够重视。

一、什么是主动脉缩窄?

  主动脉是人体“血管主干道”,负责将心脏泵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主动脉缩窄,简单说就是主动脉某个部位(多在主动脉峡部,即主动脉弓与降主动脉衔接处)出现“狭窄”,像给血管装了一道“关卡”。

  这道“关卡”会导致:

  • 狭窄部位以上的血管(供应头部、上肢)血压升高,出现上肢高血压;

  • 狭窄部位以下的血管(供应躯干、下肢)血流减少,导致下肢血压降低,甚至摸不到下肢脉搏;

  • 长期血流受阻还会让心脏“超负荷工作”,逐渐引发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问题。  

669334123970928312

二、哪些人容易患病?

  主动脉缩窄属于先天性心脏病,病因与胎儿期主动脉发育异常有关,部分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

  临床中主要有两种类型:

  1. 婴幼儿型:出生后很快出现症状,如喂养困难、呼吸急促、下肢发凉,若不治疗可能早期夭折;

  2. 成人型:狭窄程度较轻,儿童期无症状,多在青少年或成年后因“难治性高血压”或体检时偶然发现。

三、如何早期识别?记住3个关键信号

  由于成人型主动脉缩窄早期症状隐匿,很容易被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以下3个信号需警惕:

  • 上下肢血压差异常:正常情况下,上肢与下肢血压相差10-20mmHg;若上肢血压明显高于下肢(如上肢160/100mmHg,下肢120/80mmHg),需高度怀疑;

  • 高血压难以控制:年轻患者(尤其是<30岁)无高血压家族史,服用3种以上降压药后,血压仍无法达标;

  • 特殊体征:听诊时在背部、胸骨左缘可听到收缩期杂音;部分患者下肢脉搏减弱或消失,走路时容易腿酸、乏力。

  若出现以上情况,建议及时做踝肱指数测定、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 或心脏超声,即可明确诊断。其中,踝肱指数是一种简单无创的检查,通过测量踝部动脉和上臂肱动脉压,计算两者比值,也就是ABI。正常人ABI范围为0.9-1.3,一旦偏离,就要警惕血管问题:

  • ABI<0.9:提示动脉狭窄或闭塞,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走路后腿麻、疼痛,休息后缓解);

  • ABI<0.5:属于严重缺血,能伴随足部溃疡、坏疽,截肢风险升高;

  • ABI>1.3:说明动脉壁钙化、弹性变差,同样是周围血管病的信号。  

692022589581709492

四、治疗:早干预是关键

  主动脉缩窄的治疗核心是“解除血管狭窄”,恢复正常血流,避免长期高血压对心、脑、肾造成损害。治疗方式需根据患者年龄、狭窄程度选择:

  • 介入治疗(首选):通过导管将“球囊”送到狭窄部位,扩张血管后植入支架,创伤小、恢复快,适合大多数成人患者;

  • 手术治疗:对于婴幼儿、狭窄部位特殊或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的患者,需通过外科手术切除狭窄段,再将正常血管吻合;

  • 药物辅助治疗:术前用降压药控制上肢血压,术后定期监测血压,部分患者可能需长期服用降压药。  

五、预后:规范管理能正常生活

  很多患者担心“先天性疾病是否会影响寿命”,其实只要及时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 儿童期或成年早期接受介入/手术治疗,血压可恢复正常,心功能不受影响,能像普通人一样工作、生活;

  • 若延误治疗,可能出现高血压肾病、脑出血、主动脉夹层等严重并发症,会显著降低生活质量和寿命。

  因此,建议治疗后定期复查(每年做1次心脏超声、血压监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低盐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避免血压波动。

  总之,主动脉缩窄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继发性高血压”病因。若你或身边人有“年轻高血压、上下肢血压差大”的情况,别只盯着降压药,及时排查血管问题,才能避免“漏诊”带来的健康风险。

您可能还要了解这些
预约挂号 门诊出诊 特色医疗 检验查询 病案复印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返回顶部